Page 38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年第8期
P. 38

郭强, 陈志强, 杨峰. 基于非干扰式智能监测的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新课标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                           运球等)和田径课(立定跳远技术动作、跑步类动作技

           教学建议,运用穿戴式智能设备和教学评价系统,通过                            术,如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耐久跑等)基于
           非干扰式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学生的体育课运动负                             人教版教师用书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运动负荷主要
           荷,厘清不同年级、性别和项目的差异性特征,以期为                            由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运动心
           体育课堂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提供优                            率)衡量。运动密度是指每节体育课学生总体运动时
           化策略。                                                间占课堂总长的比例,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和身体的紧张程度,以心率来表示。根据新课标的要
                                                               求,每节体育课都应达到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即群体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运动密度不低于        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           50%,达到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              A  市某中学七年级           中高强度运动,平均心率为            140~160 次/min [4,9] 。

           和八年级     4 个教学班的常态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下                       1.2 运动负荷的测试

           简称“体育课”)为研究对象,4 个班级共                 156 名学生
                                                                   (1)测试工具。测试工具包括智慧体育教学评价
           (男生  89 人、女生     67 人),平均每个班级        39 人,共测
                                                               管理系统     1 套、智能可穿戴运动手环            100 套,实时监
           试  118 节体育课、4 720 人次的运动负荷。教学内容根
                                                               测、传输学生的课堂运动负荷,并记录个人和班级的原
           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分为大体育
                                                               始数据。每节课测试的运动数据类型主要包括班级和
           课、篮球课和田径课三大类。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
                                                               个体的平均运动心率(反映“运动强度”)、群体运动密
           表  1 所示。                                            度、个体运动密度、运动强度时间分布、各运动密度和

                         表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各心率区间的人数分布等信息。智能可穿戴运动手环
             Table 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在监测步数、心率、能耗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              [11] 。参
                    类别              人数或课时         占比/%         照新课标运动强度的建议标准,根据心率将运动强度
              性别       男               89           57.1
                                                               划分为中等强度(平均心率为              140~160 次/min)和高
                       女               67           42.9
              年级       七年级             86           55.1       等强度(平均心率>160 次/min),而运动密度为计算运
                       八年级             70           44.9       动心率达到      140 次/min 及以上的“有效”运动时间,统
              课程       大体育课          74(2 960)      62.7       计其在整节课中的占比,并结合时间轴计算                    MVPA  运
                       篮球课           27(1 080)      22.9
                                                               动时间和运动密度的阈值切点。
                       田径课           17(680)        14.4
                                                                   (2)测试时间。针对被测试的            4 个班级(每个班级
              体重       低体重              5           3.2
                       正常              98           62.8       每周  5 节体育课),每周选取其固定时段的                2 节课进行
                       超重              34           21.8       测试,排除学校举行运动会和雨雪等特殊天气情况,共
                       肥胖              19           12.2
                                                               测试了   15 周  118 节体育课(表     2)。
              体测       不及格              7           4.5
                       及格              82           52.6                表 2    体育课测试时间、周期安排情况
                       良好              49           31.4         Table 2    List of PE classes test time and weekly schedule
                       优秀              18           11.5
                                                                测试   A班(八年级)   B班(七年级)    C班(八年级)    D班(七年级)
            注:括号内为对应的上课测试人次。                                    时间   周一第三节      周二第四节     周三第三节      周四第四节

               该校创新性地实施每天           1 节体育课的“2+3”课堂                   周三第七节      周四第四节     周一第七节      周二第六节
                                                                周期    1—15周      1—15周      1—15周     1—15周
           教学模式,即除了常态化的体育课(篮球课、田径课),
           每个班级每周开设         3 节大体育课。大体育课以年级为                       (3)测试流程。①将测试班级学生基本信息导入
           单位,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某一年级所有班级的学                            系统和设备,每名学生对应固定编号的运动手环;②在
           生到操场进行有组织的趣味性身体素质练习,并根据                             第一次测试前,由研究人员和体育教师分发运动手环
           学生能力特点进行项目化、分层化的专项技能教学。                             给对应编号的学生并指导其正确佩戴;③学生在每节
           篮球课(基本动作技术,如高低运球、前后左右运球、                            课前佩戴固定编号的运动手环,上课期间运动手环自
           行进间运球、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投篮、体前变相                            动监测与采集运动数据,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有序将

           34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