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80
李全海, 金玉柱. 太极拳“耍拳”文化要义:认识、实践与主体性关怀
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正是太极 外在的“象水之形”渐成内在的“流通似水”,如此可彰
拳“耍拳”以慢体快、体用兼备实践功夫论的所成与 显太极拳动静与刚柔之功,这是“耍拳”的性命双修真
所求。 义 [30] ,即太极拳“耍拳”“法水为道”旨在回归天性、返
3.3 柔以成德与性命双修的生命论 本还元 [31] 的生命论实践意义。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看,太极拳“耍拳”体现了一种 4 太极拳“耍拳”的主体性关怀
柔以成德与性命双修的生命观。《太极拳说》言:“性
4.1 “耍拳”自在性的人文关怀
者天,上潜于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于脐,脐乃
(1)太极拳“耍拳”遵循自在规则,凸显的是人的
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 [3]31 “顶
乃性之根”主说为贵在清静,需要专气致柔,神气集中 自在。“耍”不是任意论者、不讲规则,规则是“耍”的
而能有“神意互恋”;“脐乃命之蒂”主说在气,气下沉 基础,也是“耍”能良好开展下去的支撑。太极拳“耍
才能运化,气运化才能修养身体,也正是《太极拳道》所 拳”的规则以“耍”得自在、自然、有趣为旨,需在“耍
说的“知气养而增命” [3]30 。“专气致柔”“神意互恋” 拳”中“耍”出太极拳借力使力、以柔克刚的技术及水
其实都在强调柔的意义。柔在化,是法与性,如韧身、 平。这个规则是由太极拳“耍拳”的内在规定、自在性
柔德等,而刚在发,是理刚。太极拳“理刚”之说,首先 原则所决定的,即须杜绝使用蛮力,以随人为先,要求
在有刚,即纯柔无刚,需柔以成韧,韧而成刚;其次在用 以人的舒服自在为原则并贯彻始终。而不以力降服,
刚,即“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需柔化而刚 需粘黏连随、不丢不顶以成舍己从人、借力使力、以柔
发;再次是刚柔并济,即“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 克刚的技击自然属于“耍拳”的内在规定性练法,也体
速”,其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应化而变的 现了“耍拳”的自在性原则,更是“耍拳”的规则。同时
刚;最后是柔以成德,即发不伤人,能发而不发。太极 这个规则虽由内在规定、自在性原则所决定,但也是由
拳“耍拳”柔以成刚成就的是拳更是人性的圆满,如正 自身所孕育出的,如可说在两两推手之“耍”中形成了
己、坚韧、存善、正德等,是“拳成道成、拳成德存”的 太极技法,然后形成了太极拳,也可说通过推手之
生命关怀之践履。 “耍”才能理解太极拳。自在规则坚持人的自在性是
太极拳家常以“炼化如水”喻其道。“炼化如水” 太极拳“耍拳”能耍的原则,也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则,
在太极拳“耍拳”中指需先柔化似水,后行水之法,刚 引导着“耍拳”者“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
柔并济,技击则会自然而然。“炼化如水”的方法在于 神明”的功夫进阶,规范着“一羽不能加,一羽不能落”
“耍拳”者的松身、静心、空法,如此才会随机就势、借 的“耍拳”目标,使“耍拳”者追求着“人不知我,我独
力而用、自然而为。“松”“静”“空”是行拳与技击的 知人”的自在境界。
要旨,也是身心修养的要义,体现的是太极拳“耍拳” (2)太极拳“耍拳”的自在规则以自在性为原则,
的性命学方法论。如松者从容(《说文解字》),归根曰 具有对“耍拳”过程的主体性关照。一般来说,好的规
静,静曰复命(《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 则会兼顾游戏全体,凸显人的主体性,使耍者自在,并
经》),“松”“静”“空”扎根于太极拳“耍拳”的理论与 能在自在的“耍”中使拳的内容展现,使“耍”有序地进
实践,使其“耍”有了技击与性命同修的意义,也为其 行下去,此也是“耍拳”自在性的关怀与原则。太极拳
“耍”植入了道的成分,更为“耍拳”意指“如水般炼 “耍拳”的自在性原则秉持以人为主体,通过太极拳内
化”赋予了“返本还元”的游戏性生命学真义。“道法 在规定性的练法(如中正平圆、轻灵自然等)来实现由
自然”“返本还元”是太极拳崇水的真义,也是太极拳 己到从人的劲法与技击自然,而太极拳“耍拳”的自在
“耍拳”取法老庄之论的体现,意在“耍拳”的质朴至真 规则以拳架、推手、散手之“耍”为游戏形式,以不顶、
中将技艺与性命同修,成就如水般的水道,这是太极拳 扁、丢、抗而需粘黏连随、以劲轻灵制人为规则来实现
“耍拳”游戏化、生活化的意义所在。太极拳“耍拳” 人体劲的灵觉化,并引导人掌控与运化太极劲而达自
的水道所求为自然而然,于物我两忘中达天人合一之 然而然,即自在规则是“耍拳”自在性原则的具象化,
境 [29] ,以“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的轻灵自然”为意 是将自在具象于人的方式。
境。太极拳“耍拳”的水道所成需于“耍”的日常中由 (3)太极拳“耍拳”以自在规则使拳的内容展开,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