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82

李全海, 金玉柱. 太极拳“耍拳”文化要义:认识、实践与主体性关怀

           气、劲的统一,才能“纵、横、高、低、进、退、反、侧”                          唯此人与拳、人与人才能互相成就,进而寻找到真正的

           (《太极拳十要论》)       [2]495 。内外兼修在太极拳大架、扑               “耍拳”自为性的自然目的与自在意义。
           地架上可见端倪,在太极拳“百日功”的每天不间断的                             4.3 “耍拳”自在自为的人性关怀
           盘架中可以得到佐证。从《太极丹功义诠》上可得辨                                 席勒说:“人,只有在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                   [14]
           析,即“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                  [3]32 。可以     太极拳“耍拳”是人寻求“幼童那般状态”的自然性、
           说无内外双修的修炼,形、神、气、劲就无法统一,借力                           理想性之“耍”,也是将无序之“耍”引向有序之“耍”
           使力、以柔克刚的他空与自有的技击也就无从谈起,这                            并超验自在的过程,此过程有仪式、内容、情感、向往
           些是太极拳“耍拳”者所需要有的自为性认知。                               等,也使人渐变为追求精神之人,而能将其称为一种
               (2)回归技术体系才有望走向人拳合一。太极拳                          道 。 如 赫 伊 津 哈   [17]59  所 言 : “ 儿 童 那 样 的 游 戏 意

           之技包含在拳架中,可说练拳架为练技,但是真正的技                            识······有些严肃,有些嬉闹,但全都扎根于仪式之中,
           则需要技击。技击必然要有单练、对练与对抗                     [36] 。单    并富有文化滋生力,它们使人对节律、和谐、变化、交
           练以体会拳架招式,对练是在招熟中懂劲并化用,对抗                            替、对比、高潮等固有的需要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出
           是在化用中再悟劲法与拳法,这实则既是太极拳拳                              来······和这个游戏意识共生的精神是为荣誉、尊严、
           架—推手—散手、招—法—劲循环往复的“耍拳”过                             优势和美妙而奋斗的精神。”太极拳“耍拳”充分体现
           程,也是强技、韧性的“耍拳”功夫形成过程,更是太极                           了游戏意识,在拳架、推手、散手一体的形式中,有趣
           功夫境界进阶的过程。遗憾的是,当下的太极拳恰恰                             味地感受借力使力、以柔克刚,艺术化地体味以裆带
           是拳架、推手与散手分离,以拳架竞技为主导,锦标主                            手、气动形随,内蕴性地获得身心同修、技道并进,则
           义盛行,拳在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拳在练人而非人在                             技击、健身、养生、修性功效与之俱来;融入太极拳意

           “耍拳”,人被工具化,背离了太极拳“耍拳”体系化的                           向世界,体流水之性、成流通似水、行流水之意则既可
           功夫意味与人文化成真义。有学者                [12]  认为,中华武术        获气盈劲整、阴阳相济,也会深感其用不弊、文化精
           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并不符合其演进规律,出现打的手                             深,使人有不断追寻的意念与奥妙探求感。太极拳“耍
           段弱化,育的目标背离,玩的形式与内容被忽视,并提                            拳”虽总是耍“一套拳”“两两的推手形式”,但是意蕴
           出了打、育、玩一体化融合的发展构想,这实际上也是                            绵长,美在其中且功效俱佳,其用也是处于变化之中,
           “耍拳”意义的回归之因。现实当下“耍拳”自为性的                            “反者道之动、诡也兵之用、奇者空之妙”等的道、兵、
           真为需回到技术体系,遵循自在规则,将技击技能与劲                            释等思想的融摄使其深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深具
           法习练整体化,如此才能获得太极功夫之真,才有望实                            生命文化内蕴意义。有学者             [37]  认为,太极拳顺从阴阳

           现人拳合一。                                              对立统一原理,在动静之中体认阴中含阳,阳中具阴,
               (3)融入其中、人拳交感才能互相成就。太极拳                          阴阳互变,可使人在运动中达到身心合一、物我一体的
           “耍拳”耍的是以妙制人,即让对方无从着力,摔倒了也                           境界,极富生命治疗学的作用与意义。
           不知为何倒,从心折服。这非数年“耍拳”的拳架体悟                                太极拳“耍拳”自在自为是物我一境的所指,也是
           与互相推手、喂招、体劲以至化用而不能达成,而这数                            生活化的一种状态。在这一境里,自由自在,释放天
           年中“耍”出的是技术,也是人与拳的彼此交感,人与人                           性,如庄子的“逍遥游”一般。映照在现实世界中,则
           之间的情感,更是与技而来的德行,如制人不伤人、平等                           是开拓眼界,打开心胸,主观上解放桎梏,提升心灵境
           对人、实在交流等。“耍拳”这种以“耍”为约、以“耍”                          界。在生活世界中,自在自为是“耍拳”本质实现过
           修技的文化,道与德同在,可使人在“耍”中技艺同长、                           程,即自在、主动、坚定的真为,并在这种为中成就胸
           道德同修;这种以“耍”为特色的游戏消除位分、敉平身                           怀博大的人格。如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郑悟清

           心、拉近人人关系,将舍己“存人”涵养在内,体现着技                           (1895—1984 年)教授“耍拳”之学,平素总是与人和
           道一体的人学意义。真正会“耍”的人会对所“耍”之拳                           善,即便是生活困苦时也笑对人生,中正平圆、轻灵自
           充满敬意,并融入其中,进阶获得技道双修,有“耍”在                           然的“耍拳”原则为其养身、处世、修行之法,“耍拳”
           其中并为之共同奋进的精神             [2]257-258 。“耍拳”自为性意       是他的生活日常。“耍拳”达境后,他仍穷理并教授学
           义在自为,也在共为,即真正融入“耍拳”并自在真为,                           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桃李芬芳,被称为“西北太极

           78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