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76
李全海, 金玉柱. 太极拳“耍拳”文化要义:认识、实践与主体性关怀
之论,是通达自然的方法与手段 [2]499 。在理法自然、技 提出“耍拳”首先在于“柔中求刚” [2]499 ,《耍拳解》对此
理相合的“耍拳”中求自然是太极拳“耍拳”的特性 [15] 。 作了解释,即“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是功成后的自然表
一个“耍”字首先阐明了太极拳“耍拳”需要有顽童般 现,是极柔必至极刚的自然辩证结果,非勉强可为之。
的心态。《耍拳论》言道:“此拳由起步学习,至精、气、 若初习者即求柔中之刚,则是错误的” [2]500 。太极拳初
神一元化,始终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像顽童玩耍那 习者如未达到柔之境,没有柔及全身就求刚则会柔不
样随便;不要用意、使气,更不可显示发劲。” [2]499 即有 及而刚不至,因为“勉强得来之刚,也不外后天之力。
了轻松、纯真、不用力的心态,“耍拳”时才能洞悉时 此刚不过是枯槁之脆硬,一折即断,非真刚也” [2]500 。
机,呈现太极拳随曲就伸、自然而然的技击要义。《耍 因此,只有柔及全身、各处,达时时刻刻处处可柔才是
拳论》还言明要有“如幼童般的体质” [2]499 ,这实际上强 真柔,才能柔中求刚。武禹襄《打手要言》亦言:“极柔
调柔弱化,即弱化自己才能削弱本能用力而柔化自身, 软,然后能极坚刚。” [18]655 这里的柔与刚实际是“一”
运灵太极劲。太极拳“耍拳”是从心境自然到拳法自 与“二”的关系,即有真柔的“一”才会有太极之刚,无
然的进阶过程。有学者 [2]V 指出,太极拳要在“耍”上求 柔则无太极之刚,有柔才能求其刚而得其“二”。所
“松静”,找“空灵”,练“技法”,达“境界”,这是太极 以,太极拳首先体现了无柔与有柔的关系,有柔才是太
拳“耍拳”内成运化的逻辑顺序,也是习拳过程中阶段 极拳,即有柔化全身之至柔才能求刚而有刚。太极拳
化了的自然要义,无形中为太极拳习练者提供了一种 “耍拳”之柔的意指也如此,即柔是太极拳有道之始,
心理层面上的认识点拨。 也是于“耍”中体认太极拳从无到有的关键。
自然是太极拳的目的意向,也是太极拳“耍拳”的 刚何以来?《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言:“运柔
要求与内在规定。①在“耍拳”要求上,中正平圆、轻 成刚,刚柔相济。” [18]279 “运柔成刚”是个核心问题,其
灵柔活、合顺自然是行拳之法,不贪不欠、连绵贯通是 是肌肉并合于身体开合、升降与重心位移所形成的一
劲道原则,目的在于成就拳法自然;②在“耍拳”的技 种综合性的自然返生力。如“斜飞式”这一动作,在虚
击追求上,做到粘黏连随、要啥给啥的自然自若,才能 步曲腿、曲胯并身躯微含的姿态回正站直时,屈伸、开
有差米填豆、吃啥还啥、引进落空、随屈就伸的自然而 合、螺旋、移动等一体性的自然返生力就会随之而来,
然。这样的自若自然是太极拳“耍拳”的自然化意向 用功日久则柔能化韧,劲整神圆,刚劲自会随之而来
所指,恰如《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所强调的 (动作参见《太极拳全书》 [18]363-364 ,需要说明的是太极拳
“阴阳相济、流水无形”,即“耍拳”要体流水之性,有 每势动作皆含此力)。这个自然返生力实际上在日常
了流水之性后,才能无形无相、流通如水,如水般流通 生活行动中皆有,需要体认运化。太极拳“耍拳”的日
了就无所不通 [16] 。如此流通似水才会气劲贯通、轻灵 常中也是在体认“运柔成刚”。如太极推手与散手是
自然,这时的拳法与技击就会自然而然,这便是太极拳 “耍拳”的两类形式,两两推动与交手中会有“一方未
“耍拳”的自然意向。 动多少,就将另一方不知不觉打出”的现象,这即是
“运柔成刚” “刚柔相济”的表现。有学者 [19] 指出,中
2 太极拳“耍拳”的认识论要义
国传统武术体悟式的技术习练与传授是将身体作为主
太极拳“耍拳”有“从什么是耍得好”向“怎样耍
体性与方法论,于日常的功夫无息中使武术文化具身
与练”的善诱性,既是拳法自然的运化过程,也是人自
化并“内变精神气质”。太极拳“耍拳”是太极文化的
在自由的实现过程。赫伊津哈 [17]1 指出,游戏有意义隽
具身化过程,它使“耍拳”者在日常的“耍”中获得刚柔
永的功能······在游戏时,有一种东西在起作用,它超越 劲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内变着精神境界与气质。
了生活的眼前需要,给行为注入特定的意义。太极拳 太极拳内动与变动的机理蕴含了动静与刚柔。
“耍拳”的特定意义就是“儿童般玩耍”的自然志趣与 《太极拳说》言:“阴阳刚柔,太极拳法。” [3]31 《周易》
意向,而寻得此志趣与意向需要建立在有序化认识与 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阴
理解的基础之上。 阳刚柔体现的是日常和往复,是自然变动不息的规律,
2.1 从无到有的日常体认化过程 在太极拳及其“耍拳”中内指性地体现为“动静之机”,
在太极拳阴阳、刚柔的“耍拳”自然上,《耍拳论》 即“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