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71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原创成果
方哲学思想中以‘和’为原则的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 的象征 [46] 。李小龙赢得世界广泛认可和热力追捧的关
类。”以中国传统“和”的理念为基础,传播“和而不 键不仅是他过人的功夫,更重要的是他站在人类的高
同”的价值观、“合作共赢”的外交观、“美美与共”的 度(不是肤色的角度)平等待人的大爱和包容。当采访
文明观和“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彰显大国形象和中国 中被问到国籍这一敏感问题时,美籍华人身份的李小
精神 [64] 。毫无疑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 龙并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所限制,而是跳出二元对立,站
运共同体和应对人类社会危机的智慧之源,而根植于 在更高的维度表达了“天下一家”的观点,其格局之
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武术自然遗传了“天地万物 大、境界之高、智慧之深皆令外国人刮目相看。
本一体”的和合思想。 深受歧视的李小龙知道,只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武术理 合、包容和大爱才能化解民族矛盾、消融种族歧视,只
论的逻辑根源和终极旨归,而中国武术是“天人合一” 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人类的视角消解肤色和种族
理论的实践载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李小龙 的偏见,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因此,李
认为:“身体是一个自我管理的有机体,宇宙仅仅是身 小龙极力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希望全世界都能
体的延伸。”“天人合一”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 够了解中国文化、共享中国智慧,为中国文化走向世
前,它就下学而上达地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自身活生 界、弘扬中国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张生祥等 [66] 认
生的身体里 [65] 。反对门户之见、超越国籍限制、抛弃 为,李小龙的功夫电影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一个重要
种族偏见的李小龙就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 原因是他将中国古老的智慧通过屏幕展现在了世人的
践行者和开拓者,李小龙的武学思想和影视作品始终 面前,使全球的人们都能从中学习和了解到中国协和
渗透着万物和合的思想及对和平世界的向往与憧憬。 安邦的“大同”文化。李小龙以武术为媒介弱化国别
早在香港成长的那段时间,李小龙便已尝到了偏见与 限制、消解种族隔阂的大胆尝试和实践探索,能够为中
歧视的苦涩,正是这样的背景,使他立志以武术为工具 国武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参考,
来表达自己的终极梦想:世界大同、全人类平等 。 在百年不遇世界大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理
[4]
兼具中西的生活经历、贯通中西的哲学背景、融 应承担起架构世界沟通桥梁的历史重任,为实现天下
汇中西的格斗思想赋予了李小龙多元的文化属性,为 和合、世界大同的终极理想贡献中国智慧。
其在思想境界和认识维度上的超越提供了无限可能。 4 结束语
深谙哲理的李小龙意识到技术没有好坏,任何门派都
《易传》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
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能拘泥于外在形式而故步自
易从。”李小龙通过极简的电影情节,展开了对至简之
封,因此才有了“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理念。长期
大道的身体叙事,使抽象的“天下之至理”可视可见、
的武术实践和哲学体悟使李小龙不仅具备超越二元对
易知易从。李小龙利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中国武学的
立的思维认知,而且拥有了远远超越时代的国际视
变革、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中国形象的塑造等伟大壮举,
野。当年李小龙在美国开馆授徒时,就打破了华人武
而其传奇人生的动力来源于他发自内心的使命感。璨
馆“不收外国学生”的狭隘认知和偏见,事实证明这种
若流星的李小龙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直击灵魂的武学
做法是正确的,李小龙利用中国功夫成功消除了误解、 思想划破了中国武术界的漫漫长夜。李小龙已经离开
弱化了国别、同化了肤色,使不同国家的学生因为纯粹 了我们,但是他的武道哲学始终在光与影的交织中若
的爱好而连结在一起,他们也因此开始了解中国、喜欢 隐若现,给人们以耳濡目染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滋养。
中国、喜欢中国文化。 李小龙俨然已经成为鲜活的中国文化符号闪耀在国际
李小龙虽然极力宣扬中华民族精神,但他不是一 上空,如蔡龙云先生在《功夫之道》序言中所说:“我们
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李小龙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 应该感谢李小龙,并给予他这种伟大贡献以公正的评
激励源,也是全世界和平主义宣扬者的推崇对象。 价,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通过提倡具有代表性
2005 年 11 月 26 日,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 的李小龙精神,重塑国人的精神信念和文化自信,进一
的莫斯塔尔市竖起一座李小龙雕像,宣扬一种不斗争、 步推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因为中国武术是最
不树敌的精神,成了这个城市迫切渴望消除种族隔阂 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 [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