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67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原创成果
[34]
(martial ideation)”成为功夫电影的审美核心,这是中 自己(表达了老子“自胜者强”的哲学命题) 。若你
国美学最高的审美标准。在李小龙的电影中,这种宁 眼中蒙尘,世界就会变成一条狭窄的小径,不执着于任
静的“意境”通常采用道教“无”的概念来体现,而且这 何外物,生命才能宽广无极。李小龙意识到只有从根
种“武术意境”不仅存在于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中,也存 源上破除“蒙尘”的心镜,才能彻底战胜心魔,因此才
在于李小龙的技击理论中 。 有了一幕幕打碎镜中诸“像”的场景,隐喻着对自我
[27]
电影《龙争虎斗》中最后一场打斗安排在布满镜子 “心所”的冲破和精神枷锁的摆脱,战胜敌人首先要战
的化妆间,意在以“镜”代“心”,巧妙地借助空间关系 胜自己,消弭假我,凸显真我,契合《金刚经》所言“无
以“哲学的身体”映射抽象的心灵意境。这种“以身成 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真如之境。蒙
事”的身体叙事方式能够形象表达电影情节背后的深 尘的镜子一旦被打破,幻影也随之消失,失去了假象的
奥哲理,当然,这里的“成事”不仅有完成表演的意思, 干扰,敌人的真身自然无处遁形,摆脱心灵羁绊和精神
更多的是对武学意境和哲学内涵的诠释。以身成事是 枷锁的李小龙最终轻松战胜了对手。正如《庄子》所
身体叙事的主要手段,营造近乎魔幻的思想场域和意 言:“至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
象空间也不仅是为了增加电影的观感,更是暗藏着深 不伤。”藏身于镜、以镜喻心,这种把虚幻心境进行具
刻的哲学寓意。 象物化的表意方式可谓独具匠心,其中蕴含的哲理更
化妆间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特殊环境,镜像交 是耐人寻味,利用有形的场景道具间接反映无形的心
织、虚实相映、真假难辨,行走于这种密闭压抑的狭小 灵意境,是对中国武学由“身”到“心”、再到“身心皆
空间,不仅身体受到束缚,而且心灵也会被禁锢,困顿、 无”哲学内涵的直观解读和空性境界的具象投射。
彷徨、紧张、焦虑等心理活动的隐喻投射和身体与空 梅洛-庞蒂 [35] 认为,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不是意
间的交融互动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镜子同样有 识,身体本质上就是一个表达空间。影片正是借助镜
着身心双重寓意,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心明如镜”的说 子的反射效果,把人物的身体空间与外在空间巧妙地
法,从哲学意义上而言,人心惟危,执着于“心”容易滋 融为一体,共同映衬出抽象的内心世界和虚幻的哲学
生妄念,从而掩盖事物的真实面目,佛家通常描述为 意境。李小龙用“哲学的身体”诠释着影片的言外之
“心魔”。中国禅宗渐修派也认为“心如明镜台”,但容 意,“传达无法传达的东西”,这种把哲学“身体化”的
易被灰尘蒙蔽,应时常拂拭。这些灰尘制造了“假 叙事方式能够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启迪着人们
象”,“假象”并非真实的“存在”,而只是稍纵即逝的 对自我生命状态的反思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
“想象”(即一刹那一刹那连续不断)的种种“念头”
3 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时代价值
[33]
而已 。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表象的幻觉和灰尘,而 3.1 阐发中华武学本真,重构中国武术的话语体系
在于产生这种幻觉和灰尘的根源—心镜,电影中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
满镜子的情景设计正是对这一哲理的深刻揭示和呈 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
现,同时也通过对“月印万川”的映射进而实现通达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
“空灵之心”的目的。电影中巧妙地借用对师父原话 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的回忆来点题:“所谓的敌人不过是一个幻影,而真正 和象征中国精神标识的中国武术无疑是彰显中国气
的敌人则藏身其后,只有消灭幻影,才能消灭敌人的真 派、代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的典范。为响应国
身。”这句话与心学大师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 家号召,武术界也积极展开了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武术
贼难”的描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是与《金刚 话语体系的讨论和研究,国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走出
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于“梦幻泡影”应当 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如实观照”的隔空对话。 以提升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各种丰硕的研究成
李小龙借电影形式进行“真实的打”的新武侠生 果、丰富的交流方式、多姿多彩的传播样态虽然对武
产,也使荧幕上的身体既是他的身体又是观众投射的 术项目的开展和普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与西
身体,用镜子的自身反影透露一个秘密:最大的对手是 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对抗中还不足以占据有利的话语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