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68

尹永佩, 连亚菲, 刘福根, 等. 以影释武:李小龙武道哲学的身体叙事及时代价值

           地位。                                                 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对“真我”灵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中国传统武术如                           魂的剖白和“写实”电影的身体叙事,无论在武学思
           何在西方体育思潮的冲击下保持本色、构建独具中国                             想、现实生活,还是在影视作品中,他都给人以全“真”
           特色的话语体系,是中国武术在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                             的纯粹印象。率“真”的个人性格、逼“真”的武打动
           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张银行等                  [36]  认为,在今      作、求“真”的武学思想、传“真”的教学理念、归“真”
           天再次置身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武术在世界体                             的终极追求······,李小龙对功夫之“真”的执着把中国
           育话语体系中日渐式微,武术的话语重拾和自信树立                             武术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李小龙反对通过电影技
           离不开从武术本体出发的“武术的思想”。郭玉成等                      [37]   巧夸张武术,执着于通过自己的真实身体拍摄具有真
           也认为,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要立足武术本体特征,用                            实感的动作,将写实的身体锻炼到常人无法企及的极

           发展的眼光审视武术,使不同历史时期的武术思想文                             限状态,从而实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身体奇观                     [43] 。小
           化成为构建和强化武术话语的重要研究领域。                                龙影视作品的灵魂是力求表达真实,因为高质量的影
               回归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本真是构建中国武术话                           视作品能够让观众融入真实的世界。与其他功夫电影
           语体系的关键所在。功夫电影是经过技术处理后的文                             重在艺术表达不同,李小龙的影视作品更像是对中国
           化产品,出于利润最大化、吸引受众等考虑,将武术演                            武术内涵的真实再现和专题纪实。刘郁琪                    [44]  也认为,
           绎为神秘甚至虚玄的形象,有的则将武术刻板化为竞                             李小龙功夫电影保存了许多实际的中国功夫,仿佛一
           技,忽略了其背后文化的缺失,影响了武术的跨文化传                            座座影像化的武术博物馆,其间的打斗动作被反复地
           播  [38] 。中国武侠电影通常采用暴雨剪辑、数字特效等                       一格一格模仿、借鉴和学习。
           科技手段把快感仪式和观感效果推向极致,塑造出超                                 李小龙的真打实斗使中国功夫一时风靡全球,并

           越人类真实能力的夸张效果,这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                             成功把“Kung Fu”一词写入英文词典,一举颠覆了中
           本真的做法造成了受众对中国武术的误解,更模糊和                             国人在西方世界“东亚病夫”的羸弱形象。可以说,李
           阻断了中国武术的集体记忆。                                       小龙是彰显中国武术国际话语权的典型案例,他的成
               体育叙事重在求真,这种“真”不同于文学创作所                          功虽然不可复制,但其求“真”的武学态度、写“实”的
           依赖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种“真”即是真实,                           身体叙事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
           是真实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一种“平常”,具有定式化的                            理论借鉴和可行性参考。“真”是中国武学的灵魂,只
           固定剧情并非体育叙事方法所需                [39] 。舍本逐末地轻          有回归中国武学之本“真”,才能弘扬中国武学之至
           “体”重“用”很容易在西化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影视作                           “善”、展现中国武学之大“美”。阐发并回归中国武

           品中以假乱真的武打动作已经使中国武术严重失                               学本真是提升中国武术国际认同、构建中国武术话语
           “真”,盲目改造和刻意融入都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                            体系的必由之路。
           确方向。王岗等         [40]  认为,如果忽略了中国武术之                  3.2 弘扬崇善尚武精神,坚定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
           “真”,就会失去中国武术内在的“脊梁”,而沦为“花                               民族复兴的前提是文化的复兴,国家自强的基础
           架子”,从而丧失中国武术自身生存的基础。                                必然是文化的自信,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
               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本真”意味                          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
           着意义—从最初意义上看,它自由,不受依附、限制、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
           偏见和复杂性的羁绊         [41] 。形式的多样只能带来一时的                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
           繁华,内在的本真才是永恒的保障。中国武术话语体                             化强国。在全球化浪潮的激烈碰撞中占领文化高地是
           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多渠道、全方位的组织形式来推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

           和普及,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武学本真的回归与坚守,去                            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
           伪存真、返璞归真才是中国武术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                             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
           核心竞争力。                                              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具有持久力的文化自信
               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                            必然是发自内心的呐喊、来自切身的体会,并经得起实
           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           [42] 。李小龙之所以拥有超人              践的检验,因此,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对本土文化的高

           64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