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73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原创成果
[38] 王文玉,高润琪,党芳莉. 后疫情时代武术跨文化传播中 2021(38):97-99
的刻板印象与文化认同:基于美国华人武术教练的访 [54] SHU Y. Reading the Kung Fu film in an American context:
谈[J]. 华夏传播研究,2022(2):108-124 From Bruce Lee to Jackie Chan[J]. Journal of Popular Film
[39] 吕夏頔,李晓栋. 体育故事的述与听:兼论“叙事” 何以成 and Television,2003,31(2):50-59
为一种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J]. 武汉体育学院学 [55] 王乃华. 华语功夫片中民族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 电影
报,2018,52(12):9-17 文学,2021(2):53-56
[40] 王岗,韩金清,侯连奎. 中国武术“立德树人” 的价值取 [56] 李洋. 李小龙功夫身体养成现象之再探:基于福柯、德勒
向:求真向善尚美[J]. 体育学刊,2018,25(6):1-6 兹身体创造论视角[J]. 体育与科学,2020,41(1):64-70,
[41] 李小龙. 生活的艺术家[M]. 刘军平,译. 北京:北京联合 83
出版公司,2013:63 [57] 廖建荣,莫凡. 救亡与自强:李小龙电影的爱国歌曲[J].
[42] 冈田武彦.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M]. 杨田, 四川戏剧,2022(6):111-114
等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10 [58] 李道新. 资本与文化的百年运作:解读功夫电影的民族特
[43] 欧阳如一. 从“肉身” 到“数字身体”:武侠/功夫片的身体 性与市场前景[J]. 电影新作,2005(2):29-33
转型[J]. 当代电影,2022(10):65-71 [59] 裴开瑞,刘宇清. 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
[44] 刘郁琪. 中国武侠电影动作叙事的审美形态类型[J]. 东 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J]. 文艺研究,2007(1):94-104,
南传播,2021(10):80-84 167
[45] 倪金福,张顺英. 论国学视角下中国武术的回归[J]. 体育 [60] 吕健. 中国功夫片在西方语境下的流变:以李小龙、成龙
学刊,2014,21(5):124-126 电影为例[J]. 当代电视,2017(4):86-87
[46] 苏静. 知中·再认识李小龙[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94 [61] 梁勤超,李源,闫民. 暴力审美:好莱坞功夫电影中的武术
[47] 刘佳帅. 论“民国功夫电影” 的内涵与叙事特征[J]. 电影 形象论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6):48-52
文学,2017(1):16-20 [62] 张立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M]. 北京:中
[48] 王晓东.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挑战、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
机遇与应对[J]. 体育学刊,2022,29(4):20-24 [63] 季 羡 林 . “ 天 人 合 一 ” 方 能 拯 救 人 类 [J]. 哲 学 动 态 ,
[49] 尹永佩,戴永冠. 寓势于武:甲骨文“武” 字的意象考释及 1994(2):36,27
价值论绎[J]. 体育与科学,2023,44(5):30-38,48 [64] 林小美,余沁芸,王晓燕. 新时代太极拳国际传播的价值
[50] 徐静,史佳. 功夫电影的符号、哲学及民族想象:从李小龙 追求与路径思考:兼论太极拳国际传播的主要成就与经
的电影谈起[J]. 东南传播,2014(4):31-34 验[J]. 体育科学,2022,42(6):31-41
[51] 刘荔. 美国电影的文化歧视与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J]. [65] 张再林. 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中华武术与中华之道的合
电影评介,2016(24):81-84 一[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7):9-16,64
[52] 李义杰. 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价值表达[J]. 新闻爱好 [66] 张生祥,王娜. 功夫电影中“大同” 观的表现及翻译:以李
者,2014(3):16-20 小龙系列电影为例[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2):
[53] 郭洁琳. 李小龙三重形象符号的解读[J]. 今古文创, 120-125
(下转至第 100 页)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