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69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原创成果
度自觉和整体认同的基础之上。 台的罗马斗兽场,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快速提升文 的宣示,映射着中国文化具有站在世界最高舞台并与
化自觉力和文化认同感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倪金 西方强势文化同场竞技的决心和勇气,最终打败对手
福等 [45] 认为,以国学的视角观察武术现象不仅是“文 更是表达了对民族正义的极力捍卫以及对西方霸权的
化自觉”,也是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的回归。根植于中 强烈抵制。文化自信始终是李小龙影视作品的叙事主
国传统文化土壤、浸润于中华文明思想的中国武术是 体,在电影中用自制飞镖对抗洋人手枪的情景不仅表
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民族精神的实践 达了他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蔑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载体。把中国武术推向国际舞台并得到国际认同的李 高度自信和坚守的强化。
小龙就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力践行者,李小龙 “文武同构”是李小龙武学思想和影视作品的特
在影视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凸显,本身就是 色,以至于很难分清李小龙在影视作品中究竟想要表
对传统文化自觉自信的体现。李小龙“以武入哲”的 达抽象的哲学内涵还是高深的武学思想。“文”为
成功经历是“至武为文”的强力佐证,展示的强大自信 “武”之体,“武”为“文”之用,中国文化是中国武术的
和气场不仅来源于他长期的武学实践,更得益于他高 灵魂,中国武术是对中国文化要义的践行和表达,通过
度的文化认同。 中国武术能够切身感受并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
李小龙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息 力。李小龙影视作品中充满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
息相关,回溯其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尚武精神始终是他 统文化烙印,“唐山”“唐龙”“唐装”等都是中国传统
武学思想的灵魂和安身立命的法宝。战乱年代的童年 文化元素的鲜明代表,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情感纽
记忆、背井离乡的求学生涯、饱受歧视的海外经历使 带。经济可以强行“脱钩”,政治可以增设壁垒,多元
[48]
李小龙意识到尚武自强的重要性,并最终凭借独树一 文化格局下受众文化需求却并不容易被阻断 。
帜的武学思想扬名立万。与其说李小龙影响了中国武 有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指引和支撑,才能树立更加
学,不如说武学最终成就了李小龙。长期的武学实践 坚定的民族信仰,建立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拥有更加
不仅让李小龙拥有了一项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中国 深沉的精神力量。自信先自觉,自觉必尚武。文化自
武学为李小龙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大门, 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而尚武又是文化自觉
使其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致力于分享 的便捷途径,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以尚武精神为
这一知觉体验。李小龙的人生目标是向全世界展示中 引领。尚武精神并不是以暴制暴的尚“打”与尚“伐”,
国功夫和中国文化,他把生涩难懂的古老哲学化解为 而是以势服人的尚“和”与尚“德” [49] 。弘扬尚武精神
简单实用、能够投身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从而极大地 能够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更加
在西方宣扬中国文化 。 主动的精神力量。
[46]
李小龙是通过习武实现文化自觉的典范,有了深 3.3 坚守贵和尚中思想,铸牢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
刻的文化自觉,才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这也是他敢于向 意识形态工作是从思想上引导人、影响人的工作,
西方强势文化发起挑战的底气所在。电影中李小龙一 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一个民族的长盛不衰必然
脚踢碎象征着屈辱和诅咒的“东亚病夫”牌匾,表征了 离不开牢不可破的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党的
纠缠在“中国人”身上象征着“羸弱”的标签被踢碎和 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
瓦解。这种借武术较量表达文化优劣的叙事模式无疑 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
是对中国传统的守护,也以此作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除了赓续不断的中华文脉之外,
强化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动力源 [47] 。李小龙通过睥睨 更重要的是华夏儿女血液中家国一体的民族主体意
的眼神、不屑的表情、宣泄的吼声,以及裸露强健肌肉 识。强国强种的尚武精神就是唤醒民族主体意识、强
等身体叙事方式,挑战西方文化的权威地位,不仅是对 化民族情感的有效途径,梁启超认为“尚武”是我们中
东方身体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对西方人眼中“羸弱” 华民族的天性和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
中国形象的强势回应。 历史长河中,尚武精神始终与中华民族精神水乳交融,
《猛龙过江》把拍摄地点定在象征西方最高竞技舞 共同滋养并引领着世代华夏儿女不断开拓进取。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