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64

尹永佩, 连亚菲, 刘福根, 等. 以影释武:李小龙武道哲学的身体叙事及时代价值

           中的静止并不是真正的静止,运动中的静止才能与宇                                 鉴于中国传统哲学过于抽象,儒、释、道各家古圣

           宙的韵律同步。动静相寓的“中和”之境,意识并不是                            先贤在传法弘道过程中各显神通,在中国文化史上留
           执着一处的僵化,而是如“道”一般“遍一切处”,契合                           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经典故事和传奇公案。孔子在门
           《金刚经》中“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身心和谐状态。                             生“问仁”时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老子在学生“问道”
               中华武术视个体和谐为真,天人和谐为美,人际和                          时则离经叛道、随缘说法,佛陀在弟子“问禅”时更是
                                                   [8]
           谐为善,和谐观念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最高准则 。从眼                            不立文字、拈花微笑。古人这种以启发自悟为主的引
           神到身形,从静止到动态,李小龙用影像身体诠释着                             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后人陷入“我执”误区的同
           “一气流行”的和谐思想,践行着“上善若水”的和合精                           时,也为中国传统哲学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神,他认为功夫的修为应该迈向对“无我”和“无限”等                               李小龙则另辟蹊径,借助影视化手段具象演绎抽
           更高维度的追求,从而把中国武术由形而下之“术”提                            象的武道哲学。他认为“我”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在

           升到了形而上之“道”的高度。                                      格斗中应该忘掉自我的存在,心中空无一物,一旦陷入
            1.3 武以尽美:无我无限的超越之道                                 “我在”“我能”的境地,心灵便被束缚。没有了自我意
               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孔                       识的存在,对手自然也不复存在,便不会再有敌我双方
           子认为艺术表演的完美与道德精神的完善是密不可分                             的对立和冲突,使原本紧张对峙的敌我矛盾内化为合
           的,尽善尽美的内在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                              二为一的伙伴协作,即进入中国武学所谓的没有敌人
           征。中国传统哲学是古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生活经                             存在的“英雄所向无敌”境界。

           验和思想智慧的高度概括,与注重实验研究的西方科                                 李小龙追求一种无限超越的境界,认为攻防之道
           学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对于以西方科学思维为主导                             要破除“真知”与“真命”的障碍,同时兼能发展无限的
           的“唯科学论”的现代人而言,哲学成了神秘、玄虚的                            自我,无限地扩展自我,欲达“无为”先得“无心”                     [12] 。
           象征,甚至被贴上了“伪科学”的标签。张岱年等                        [9]   无我方能无心,无心才能无为,只有摆脱有形之“我”
           认为,缺乏实证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缺点之                              的束缚,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以无限为有限”是
           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借助仪器以“外证”                            李小龙武道哲学的终极境界,无限的身体、无限的思
           实验为主的西方科学,中国传统哲学则是“近取诸身”                            想、无限的空间皆是清静无为的合“道”状态。大美无
           以“内证”体悟为主的一门学问。刘力红                  [10]  认为,传统     言,大爱无疆,李小龙通常以“空灵之心”来形容这种

           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是通过自身修                            无我无限的和谐之美和超越境界。
           炼来实现的一种能力,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以自                             2 李小龙武道哲学的身体叙事
           在地进行有别于在机体之外进行的各种实验。中国传
           统武术训练就是以身体为实验载体内证求理的实践过                              2.1 以身演事:以“艺术的身体”演绎武学思想
           程,由于多数人缺少这种内证的体验,所以中国传统哲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          [13]  指出:“世代传承的知识
           学在他们眼里成了神秘的象征。金玉柱等                    [11]  也认为,    只有在‘身体化(incorporated)’状态下才得以留存。”
           中国武术展现彻彻底底的注重身体体验的哲学,是一                             “身体”作为最为直观言说的叙事符号,是功夫电影作
           种身体行为性的象征,是为了通达世界的“真、善、                             品中角色演绎故事或叙事的表述媒介。李小龙就是以
           美”,是一种亲近人自身的当下生命指向,是一种良知                            身体为叙事主体,把抽象的武道哲学“身体化”,完成
           良能的大写身体文化。                                          了对“艺术的身体”、“武道的身体”和“哲学的身体”
               自幼习武的实践经历和哲学专业的理论背景为李                           的文化构建和思想传承。

           小龙“以武入哲”和“哲武互证”提供了内证体悟的必                                中国武术在“明理”阶段需要徒弟具备较高的领
           备基础。通常来说,理解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已实属不                             悟能力和文化素养,然而,现实中由于师徒水平不对等
           易,体悟形而下的武学内涵更是难能可贵,更何况融通                            使得抽象的武学思想只能在“师已老而徒未现”的遗
           哲学与武学两大领域,并进行艺术化的电影叙事和具                             憾中怅然流逝,“留书待徒”的无奈加上“唯独择人”的
           象化的身体表达,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李小龙就是脚踏                            保守使中国武术时常面临断层和失传的困惑。闫宁                       [14]
           哲学和武学两座巅峰的“巨人”。                                     认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玄学式的语言传播使中国武

           60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