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66

尹永佩, 连亚菲, 刘福根, 等. 以影释武:李小龙武道哲学的身体叙事及时代价值

           同样是对《道德经》中“若冬涉川”“若畏四邻”哲学意                           社会的力量,并且在东西方文化斗争中取得胜利,但很

           境的身体诠释。李小龙为中国武术“至武为文”的终                             少有人从身体魅力的角度去解读他。
           极实现和中国哲学“即身即道”的身体回归进行了实                                 在胜负已定的情况下,李小龙示意罗礼士终止战
           践性探索,他是中国文化“身体化”的创新者和开拓                             斗的情景设计表达了李小龙武学思想“只分胜负,不决
           者。李小龙的身体符号已经从“艺术的身体”上升为                             生死”的人文精神。与好莱坞电影以拯救情怀打造迷
           “武道的身体”,即“身道一体”            [24] ,实现了自然身体与           幻震惊不同,真正属于中国武侠电影独有的观念旨趣,
           传统文化的融合。此刻,他的身体不仅是生理的还是                             是止戈为武与“善德”情怀            [28] 。可以说在李小龙所有
           文化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公众的,而具有“生理/文                           的电影中,他都教观众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的儒家理
           化”“个体/公众”的双重性 。                                     想,李小龙认为渲染暴力是不健康的,我们不能把暴力
                                  [25]
               李小龙的身体就是行走的武道哲学,李小龙用“武                          和攻击作为电影的主题           [23] 。这种“崇德尚善”的情感
           道的身体”践行着中国武术“美在步伐”和“以步赢                             表达在李小龙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虽然拳拳到肉但
           人”的深刻内涵。以身说“法”、以身行“道”的身体叙                           不追求招招毙命,只求打败和降伏,而不致残和致死,
           事模式是李小龙电影区别于其他武侠影片的独特之                              除非面对国仇家恨时的迫不得已。因此,当罗礼士为
           处。李小龙通过“以影释武”的叙事模式传递武学思                             尊严而执意求死的时候,虽然最终李小龙成全了对方,
           想的同时,也使电影视听艺术完成了“由艺至道”的境                            但从李小龙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不仅没有获胜的
           界升华。                                                快感,反而流露出失去挚友一样的失落和悲情。最后
               在李小龙身体叙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                           时刻,李小龙把衣服盖在罗礼士身上的行为表达,再次
           《大学》中“止、静、定、安、虑、得”的文化体验,而且                          把“大爱无疆”的人性之美和中华民族的武道精神推

           能够窥见电影人物充满张力的思想动态。身体是李小                             向高潮。
           龙“以影释武”的叙事介质和叙事语言,李小龙在打斗                                身体的共通共融属性使电影观众能够通过“肉体
           中始终以灵动的步伐、灵活的身姿和灵巧的技术游走                             化的共鸣”感知影片中人物的身体经验,进而理解影片
           于对手中间,秀肌肉、摸鼻子等符号化的动作犹如一幅                            的意义   [29] 。试想,李小龙本身何尝不是“指月之指”,
           流动不居的身体画卷,叙说着“上善若水”的武学魅                             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武道思想的流淌、文化精神的彰显,
           力,这种具有标志性的身体符号也沉淀为一种群体记                             李小龙在用“武道的身体”践行着武学哲理的深刻内
           忆被争相模仿。已故          NBA  篮球明星科比曾说:“李小                涵,指引着后学者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半个世纪过
           龙的功夫是一种流动的艺术。”              [26]                    去了,李小龙的模仿者甚多,但无论动作外形还是内在

               电影《猛龙过江》中李小龙与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                          神韵都相差甚远,根本原因就在于李小龙在用身体诠
           士在罗马竞技场的巅峰对决,整个过程没有花哨的动                             释武道哲学的深层内涵,而模仿者则执着于模仿李小
           作,更没有特技的运用,却成了影视界至今无法超越的                            龙身体的外在表象,思想境界的差距和认知维度的不
           经典。整个打斗过程分为            3 个阶段:第一,李小龙落入               同,就注定了李小龙一直被模仿但很难被超越。
           对方节奏而迷失了自我;第二,李小龙穷则思变,重新                             2.3 以身成事:以“哲学的身体”映射心灵意境
           找回自我;第三,李小龙顺势而为,用拳脚自由表达格                                东方美学推崇“意象”和“意境”之美,运用到影视
           斗意志。从“迷失自我”到“找回自我”,再到自由地                            剧中难点经常出现在影像与心灵的表达关系上                     [30] 。而
           “表达自我”,这种“三段式”的身体叙事模式不仅增加                           身体叙事的首要任务是返回身体,通过身体将观念具
           了故事情节错落起伏的层次感,而且有助于群体记忆                             象化,用物质的身体实在表达抽象的思想                  [31] 。“意”与
           的强化和民族情感的唤醒。这场比武的意义已经远远                             “境”相互交融,高度融合,乃至化境,李小龙通过影片

           超过了格斗本身,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对白,却把“大音                            向全世界宣扬了他的另外一种哲学思想—“不是思
           希声”的意蕴演绎到了极致,这种用肢体表达完全代替                            考,而是一种直觉”,吐露了生动的意蕴,并以其独特的
           语言的身体叙事模式在影视领域应该属于“现象级”                             表演意境与文化内涵,为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
           的存在。马秀杰等        [27]  认为,亚洲男子打败西方白人隐                的世界认可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32] 。英国伦敦国王大
           喻了“东方”的身体崛起,李小龙的身体成为一种对抗                            学的  Wong Wayne 也认为,李小龙影片让“武术意境

           62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