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63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原创成果
应。世人练拳多执着于一项,殊不知求力则被力所拘, 摸。这种精英化的教学模式对习练者的武学天赋和文
求气则被气所蔽,求重则被重所捆,求轻则被轻所散, 化素养要求较高,这也是李小龙截拳道难以普及推广
[3]
拳术是无所求的 。当执着在某一方向或过于依赖某 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项技能时,你的思想必然会被这一方向或技能所控 1.2 武以向善:动静一如的中和之道
制,你所认为的特长或优势会变成你的软肋和漏洞,唯 作为中国武术灵魂的武道哲学因其“形而上”的
一能做的就是放弃这种执着和依赖,清空自己的大脑, 特性一直被贴着玄虚化的标签,“学拳先明理”的古训
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机而动、随势就形。 也被当作名言警句供奉于经典之上,“技进乎道”的终
李小龙 认为,功夫应该没有任何花哨的套路或 极旨归更以“口头禅”的形式悬置于空中无法落地,武
[4]
多余的束缚,如果你一味追求复杂或者僵化的形式,那 之“道”似乎变成了中国武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化愿
么武术对你来说永远都是神秘的。正所谓“真传一句 景。中国武术中是否有“道”的贯穿?中国传统哲学
话,假传万卷书”。孤立意味着死亡,执迷于某种固定 之“道”在中国武术实践中又该如何体现?这是值得
的招式就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李小龙提倡博采众长、 所有中国武术研究者和习练者深思的问题。
兼容并蓄,反对中国武术门户派别的保守和一切形式 楼宇烈 认为,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
[5]
上的束缚,他曾经学习西方击剑和拳击中的步伐来提 在文化传播时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
升自己的实战能力。李小龙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没有方 “道”这一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根据中国传统哲学
法,正如拳谚所云:“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 “道生万物”的生成逻辑可知,万物皆归于“道”,“道”
法不容。” 流行于万物之中,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武
李小龙在电影中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格斗形式,对 术自然也概莫能外。
各类武器的随意切换体现了对固有之“法”的超越,即 张道鑫等 认为,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极具东方哲
[6]
“法无定法”。凌厉的眼神、逼人的气势是对“手中无 学思维的传统身体技艺,其传承与发展始终是“以道贯
剑,心中有剑”的注解和呈现。有形的武器不过是肢体 之”的,而中国武术也在求道与问道的过程中成为诠释
的延长和意志的表达,不能过于依赖某一种固定的武 中国哲学的最佳载体和途径。关于形而上的武之
器,更不要被手中的武器所束缚。当然,不执着于器械 “道”如何在形而下的武之“术”中贯穿与呈现的问题,
并不是排斥使用器械,而是要超越器械,即《荀子》所言 其实李小龙早已在影视作品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武
的“役物而不役于物”。李小龙在电影中打斗并没有 以彰德、以身行道是其影视作品最直观的叙事模式。
固定的武器,所使用的武器基本都是从对方手中获取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的,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隐喻地表达了 视之不见、触之不得。古人通常“以水喻道”,因为水
“一切皆备于我”的哲学内涵和应物自然的变通之道。 具有柔顺、无为、流动、包容、善利万物等近似于“道”
李小龙追求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他通常用 的特性,上善若水也自然成了中国武术的终极实现。
“流动的心灵”来形容这种“大象无形”的无法无执状 李小龙的武道哲学思想与水有着深厚的渊源。当有人
态。因此,李小龙的截拳道并不是一门拳术,而是一种 问他如何拥有功夫时,李小龙通常用“成为水”来表达
超越门派、集百家之长的格斗理念。李小龙是践行 功夫的“中和”本质,这也是他所谓“身体里巨大能量”
“去套路化”的先驱,他创编的截拳道突破了以往中国 的源泉。李小龙在致木村武之的信件中说到“水之性,
武术拳套的限制,整个训练体系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 不杂则清,莫动则平”,强调了武术的哲学性与“更高”
将其看作“认识自我”和“表达真我”的方式。截拳道 的武学境界,而非纯粹的好勇斗狠 。
[7]
摒弃了复杂套路的练习环节,直接进入武学核心理念 李小龙把水之“善”性作为功夫的最高境界,为
的体悟,然后在实战练习中反复强化这种武学理念。 “以武入道”提供了进阶路径。李小龙认为要适应外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渐修”模式,截拳道直达本真的 界的变化,不要把自己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模式里,因而
“顿悟”式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套路学习过程中过多的 他通常借水无常形的特性来形容这种“适应法则”。
精力消耗,有利于武学理念与实战动作的深度融合,但 随着变化而变化,即是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即是与周围
是对于普通学习者而言却犹如“镜花水月”般难以捉 世界融为一体的“万物和合”之境。李小龙认为,静止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