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58

陈保磊, 陈保学, 赵文楠. 集体记忆、学术实践与学科发展——“80               后”武术学者的成长叙事

           人生活与思想的再次“突围”。                                      实生活中,能否抓得住这种具有“转折意义”的机遇,

           3 学术历程与学术场域的共同实践                                    则考验一个人洞察人际关系的能力。
                                                                   “2008 年,我硕士毕业后,在湖南一所大学当老
               对于学生而言,读博不仅是获得最高学位的受教                           师,有一次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位知
           育过程,也是一个人实现学术职业化的起始阶段。所                             名武术学者,后来去申请了他的高级访问学者,系统学
           以,当“80 后”武术学者进入博士阶段学习时,特殊的                          习了学术写作,成功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成长背景和求学历程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                             而且,在访学阶段结识了他的学生,在一位师兄的引介
           识,也决定了他们颇具特色的学术实践。但若想全面                             下,2019 年申请了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理解“80 后”武术学者的学术历程,仅梳理他们的成长                          由此正式开启了我的学术历程。”(5 号被访者)。
           历程和求学经历是不够的,还要考察学术场域对他们                                 师承关系的选择和研究兴趣的形成通常是双向
           的影响。杨善华       [17]  解释说:“按照布迪厄的观点,一个                的,其深层意义上反映的是学术研究代际传承的问
           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关系之间存在的客观关                             题。从学科学术发展方向看,2007 年上海体育学院
           系的一个网络。”换言之,宏观社会结构对行动者的影                            “民族传统体育学”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之后,凝
           响不是直接的,而是将场域作为关键性的中介机制,以                            练出武术历史、武术文化、武术教育、武术传播、竞技

           场域特有的网络结构和力量形塑惯习,从而对个人施                             武术科学化训练、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等                   6 个学科方
           加影响。所以,理解一个人的基本学术历程先要分析                             向。学科方向的确立可看作学科学术规范化发展的重
           他所处的学术场域。                                           要标志。在历次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组织编写的《民

           3.1 学术机遇:学术场域的建立与互动                                 族传统体育学(武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学科学术
               从事学术研究离不开学术写作,仇鹿鸣                   [18]  指出:   发展方向基本是在这          6 个基础方向进行了微调。传承

           “学术写作,不是工具性写作,不是创意写作,也不是文                           至“80 后”一代,他们依据不同的师承关系延续不同学
           学性写作。它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缜密性、                            科方向继续发展,也形成了这一代人的学术增量。
           理性化、说服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术实践                                “硕士毕业后,我继续跟随导师读博士,在‘传统
           的路径通常与学术的专业训练有关,而学术能力的形                             体育养生’研究领域,跟随导师系统学习了                    6 年,我现
           成以及研究兴趣的偏向很大程度上受到导师(师承关                             在所做的‘中国传统养生技术整理’以及‘中国传统养
           系)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学者的学术成长过程当中,导                            生功法复原’等研究,依旧是延续了读博期间导师制定
           师不仅培养了学生个人学术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将                             的研究方向,包括我现在带的研究生也主要研究‘传统

           求学者带入了一个学术网络。这个学术网络按照柯林                             体育养生’方向。”(9 号被访者)

           斯 [19]  所解释,即“个人关系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                      3.2 学术成长:学术立场的选择与坚守
           间的上下关系,以及同侪间的水平联系”。所以,在访                                在学术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学术网络的不同以及
           谈中发现“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成为“80 后”武术学者                          学术训练方式的不同和研究兴趣的偏向,为自己确定
           们学术历程中共同的叙事逻辑。                                      了某些学术问题,由不同的问题导向形成了多样性的
               其实,按照社会学的叙事理论,“结构/机制叙事                          研究议题,一个学者专注于某一类研究议题,汇集在一
           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                             起就构成了他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领域在基本假
           时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事形式”                 [20] 。具体而言,       设、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乃至研究范式上均有差异,这
           如出生在经济基础好的家庭,由父母的先赋因素带来                             也就构成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基本规范,学者在该研究
           了优质的社会资本,上了好的大学,获得了成功,这背                            领域进行学术实践,又将基本的研究规范内化为自己

           后其实隐含着阶级、社区或者社交网络等的结构/机制                            的基本学术信念,从而形成了基本学术立场和研究领
           性原因;而对于那些出身寒门,没有先赋资源的求学者                            域。一个人何时真正确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为之坚
           们而言,个人能上好大学或取得成就是因为在人生的                             守,背后的原因往往各不相同。一种较为公认的观点
           某一阶段可能出现过“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或者“遇到                            是,研究领域的确立是受个人研究志趣的引领主动选
           了一个好朋友”等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事件。但是在现                             择的结果。

           54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