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54
陈保磊, 陈保学, 赵文楠. 集体记忆、学术实践与学科发展——“80 后”武术学者的成长叙事
也需要关注学者的个人生涯尤其是由时代锻造的个人 武术学者既是武术学科、学术大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受
命运史在学科发展中的隐性含义。 益者,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他们正逐渐成为支撑学
实际上,中国武术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具有学科 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本文遴选 10 位典型的
意识和学科概念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经过 “80 后”武术学者(表 1)为研究对象,从学者与学科互
40 多年的发展,武术学科(1997 年拓展为“民族传统体 嵌互构的关系视角,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深
育学”)已经建立了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入访谈,通过观察不同学者的成长历程,分析当代武术
和学术生产场域。承接上几代人的努力成果,“80 后” 学科、学术的发展历史。
表 1 被访对象具体信息
Table 1 Specific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民族传统体育学” 跨学科 是否主持过
被访对象 出生年份 性别 最后学位或教育经历 职称
专业学习的阶段 学习经历 “国基金”
1号被访者 1985 男 硕士 有 博士(博士后) 副教授 是
2号被访者 1980 男 硕士 无 博士 教授 否
3号被访者 1980 男 博士 无 博士 教授 是
4号被访者 1980 男 硕士、博士 无 博士(博士后) 教授 是
5号被访者 1980 男 硕士 有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否
6号被访者 1980 女 硕士 无 硕士 教授 是
7号被访者 1985 男 硕士 无 博士(博士后) 教授 是(2项)
8号被访者 1984 男 本科、硕士 有 博士(博士后) 教授 是
9号被访者 1986 男 本科、硕士、博士 有 博士(博士后) 副教授 是
10号被访者 1985 男 硕士、博士 有 博士(博士后) 教授 是(2项)
注:被访对象需满足3个条件:①出生于1980—1989年;②本、硕、博期间至少有一次“民族传统体育学”学习经历;③从事武术研究,发表CSSCI收录
期刊论文总被引数≥100。每位访谈的时长约60~90 min,经被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录音逐字转录,并反馈给被访者审核,确保信息准确。
1.2 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 得相应的学位。结合被访对象信息看, 在 10 位被访
从概念上看,“80 后”首先是一个文学史概念,它 对象中有 8 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 5 人具有跨学科学
最初因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萌芽》杂志社举办的新概 习经历,且 4 人已获得了相应学科的学位),所以,从受
念作文大赛而浮出水面 。武俊平 将“80 后”归为 教育程度看,本文的被访对象都系统地接受了学历教
[6]
[7]
“第五代人”,他认为:“第五代人自懂事起,就置身在 育和学术培养,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及科研能力。
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对传统束缚观念没有太多的 (2)受到现代学术规则的约束。在现代学术体制
记忆,这不但把他们与第四代区别开来,而且也与前三 中,一种学术范式要想获得广泛接受,除了它本身的先
代区别开来。如果说,前四代继承性更强的话,那么, 进性以外,往往还需借助制度进行固化。近年来,一些
第五代人与他们之间的异质性更强。”因此,“80 后” 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起了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学术管
这代人也被贴上过“另类”“个性”“自我”的标签,在 理体制,这种制度逐渐成为“80 后”武术学者置身学术
父辈的眼中,他们曾经是“叛逆的一代”。从某种意义 界的规则。尤其是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推进,引
上讲,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塑造 进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增强学科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了“80 后”武术学者敢于创新的性格特征,这恰恰也是 高校之间的“抢人大战”也促进了高学历人才的流
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特资源。此外,本文的被访对 动。在 10 位被访对象中有 6 人在博士毕业后更换了
象除具备“80 后”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两点 工作单位,并且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相应的人才引进协
特征: 议。按照现行的学术规则,学者们可以凭借提升学历
(1)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或优异的科研成果获得再择业的机会,并享受各种“学
体系中,学位不仅是一种学术称号,更是评价一个人学 术人才计划”带来的福利。但同时他们也受到学术规
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系统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 则的约束,特别是很多科研单位实行“非升即走”的短
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才能获 聘制,繁重的学术压力和职业焦虑也使部分学者的治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