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57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原创成果
高考招生形式呈现精细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如除了体 生的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育专业类统考招生外,还有体育单招和高水平运动员 国务院学位办从 2010 年开始从国家图书馆调取博士
招生等方式。 学位论文进行抽检,抽检结果将直接影响各学校教育
8 号被访者回忆道:“刚开始练武术的时候,也是 资源的配置及学科评估结果,对于抽检结果差的学科,
受了功夫电影的影响,当时不知道练武术可以考大学, 最严厉的处罚是暂停或取消其博士学位授予权 [16] 。
就是喜欢,后来进了武校,学校有‘考学班’,才知道练 所以,严进严出的博士研究生招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武可以上大学,之后就刻苦训练,2001 年参加了山东 提高了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为了提升个人在人才市场
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考试,实现了自 上的竞争力,“读博”又成为大多数学子的教育选择,
己的大学梦。” 也成为他们改变人生航向的重要抉择。对于“80 后”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中,高考是竞争 武术学者而言,考博也是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记忆
最激烈的人才选拔环节,这个过程除了需要教育资源 和转折点。
的有效供给,还需要个人足够的努力和禀赋。尤其对 “硕士毕业后,我去了广西一所高校做老师,每天
于大多数农家子弟及其父母而言,他们可能未必知道 按部就班,感觉人生一眼望到头了,想改变现状,从
先赋性教育资源在高考竞争中的作用,但一定对“知识 2010 年开始考博士,考了 3 年,一直报考上海体育学
改变命运”的信条深信不疑。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对 院(现上海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当时每
于“80 后”武术学者而言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实现人 年就招 6~8 个人,竞争很大,每次考场都坐得满满
生命运转折的重大机遇,“上大学”不单直接关涉自己 的。每年 3 月份拉着行李箱去考试,坐二十几个小时
的前途,甚至还牵连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这些 的火车,考完又拉着行李箱回来,箱子空落落的,心里
希望和寄托也转化为了他们个人承担的压力和动力, 也空落落的,不知道能不能考上,也不敢松懈,明年可
“刻苦训练、努力学习”成为在他们耳边不断萦绕的 能还得继续。”(3 号被访者)
嘱托。 另一位学者回忆道:“我前后一共考了 6 年 9 次
2.3 考研读博:寒窗苦读的共同经历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博士,有一年一位导师跟我说,
对于“80 后”而言,他们在享受改革开放、高等教 明年别报考我的博士了,我要退休了,当时心里也挺失
育并轨、大学扩招等政策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要面对 落。博士考试竞争很大,每年都认认真真复习,但每次
由此产生的就业压力。2000 年“不包分配、竞争上 都差一点,每次打击都很大,但是每年还得重整旗鼓,
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全面出台,自 2003 年第一届 继续再战。现在很多‘80 后’学者都是我那时候的
扩招毕业生开始就业以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愈演 ‘考友’,一起考研或考博的,大家熬过了那个阶段,也
愈烈。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采 成就了今天的我们。”(8 号被访者)
取某些方式来延迟毕业,其中一个主要方式就是继续 生命过程的研究者们确信,个人在以往的生活中
求学。 积累的资源或不利因素会对其未来的生活进程产生影
[5]
关于考研历程一位学者回忆道:“我是 2004 年本 响 。由此来看,“80 后”武术学者作为中国社会转型
科毕业的,毕业时候去了很多地方找工作,参加一些招 发展的一代人,他们将经历的残酷的就业竞争、激烈的
考考试,最后回到了老家县一中做体育老师,工作了两 学业竞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转化为了苦学精神。“吃
年,决定考研,考了两年才考上。至于学术追求,当时 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为他们激励自己熬过考研、
没有这个概念,更多的还是想着硕士毕业后能找个更 考博竞争的座右铭,也成为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途
好的工作。”(4 号被访者) 径。所以,对“80 后”武术学者而言,现实的就业压力
中国教育在线数据统计显示,从 1999 年开始,伴 和改变命运的迫切感使寒窗苦读成为他们共同的人生
随 高 校 大 扩 招 , 硕 士 研 究 生 招 生 计 划 快 速 增 长 , 经历。不过熬过了考研、读博的艰辛,在以后的学校生
2006 年以前增幅均达到 10% 以上 [15] 。所以,对于大 活中,他们又从学术实践中汲取了精神养料,在导师的
多数求学者而言,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竞争压 引导下慢慢找寻到了学术追求的纯粹面向以及对未来
力会小一些。但是,相比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博士研究 生活的美好期望,从而在单一的学业生活中实现了个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