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59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原创成果

                  “我本科专业是生物技术,一直喜爱武术,尤其是                          66.33%  的研究具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

              被老一辈武术家(如蔡龙云先生)那种文武兼备、温文                            5.53%  的研究具有“国家留学基金”的支持               [21]1 ,由此也
              尔雅的形象所吸引,本科毕业后就选择了攻读武术的                             可看出,虽然本文的统计的样本量不大,但从学术质量
              硕士,延续导师研究方向,在读硕士期间主要专注武术                            和研究高度上基本能代表“80 后”武术学者群体的研
              传播的研究。在读博士阶段,和导师商议后确定以                              究趋势和学术走向。
              ‘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研究—人人、身心、天人的视                                  基于中国知网计量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统计
              野’作为博士论文题目,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方                             筛选出了前      10 个高频“共现关键词”,依次为中国武
              向,现在带的部分学生正在围绕这一领域继续做研                              术(112 次)、武术文化(55 次)、武术技术(43 次)、拳
              究。”(10 号被访者)                                        种(42 次)、武术教育(39 次)、武术比赛(33 次)、武术
                  除了这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解释可能更具有客观                           技击(29 次)、竞技武术(26 次)、习武者(25 次)、学校

              性和代表性,即学者研究领域的形成,除了个人志趣的                            武术(23 次)   [21]2 。可以看出,“80 后”武术学者发表的
              选择外,更多的是成长的学术网络以及学术训练影响                             论文基本集中在“文化”“教育”“技术”等传统性的学
              的结果。例如       1 号被访者说:“博士阶段我是跨学科攻                    术议题。而且,由于多位学者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经历,
              读的哲学博士,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我本想研究太                            在学术论证过程中运用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的
              极拳的哲学思维,但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哲学,最后                            学术话语发现和分析问题,也成为这些研究的特色。
              还是延续导师的研究范畴,确定了论文题目——道器                                 当然,在看到“80 后”武术学者的一些成绩的同时
              之际:王船山的‘象’哲学思想研究。”                                  也发现这个群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
                  总之,从对“80 后”武术学者的访谈中发现,在相                        两方面:
              同的历史条件下,相似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促成了他们                                 (1)研究领域“不充分”。这个问题直观呈现为
              较为相似的心理认知,尤其像“考研”和“考博”这类具                           “80 后”武术学者学术议题的选择问题。学术研究的
              有共同经历的事件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般的                             根本目的是探索未知、创造新知,但是处于现代学术

              集体记忆。但他们每个人的具体机遇和志向选择又各                             体制竞争中的“80 后”武术学者在面对职称晋升、绩
              有不同,如他们的求学历程不同,参与的学术网络不                             效考核等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追求“快”出研究成
              同,形成的研究领域不同,坚守的学术立场不同,这些                            果,而对一些耗时久、出成果慢、创新难的基础性学
              不同也使得“80 后”武术学者走上了不一样的学术道路。                         术研究领域,如武术史学类研究、学科基础理论、基

              3.3 学术瓶颈:学术研究的完善与突破                                 本问题、基本概念以及大样本的实践调研类研究涉猎

                  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决定了学者学术研究的                           较少,而这些恰恰是夯实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研
              基本走向,不同的问题导向形成了学者多样性的学术                             究领域。所以,如何调节个人的学术压力与学科发展
              实践。所以,为了更客观地探索“80 后”武术学者的问                          的需求成为“80 后”武术学者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题意识,本文将部分“80 后”武术学者的学术论文进行                              如一位已经获得教授职称的“80 后”武术学者说:
              了量化分析。                                              “我之前写论文,更多的驱动是为了评职称,可以说
                  具体方法:①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统计截至                          ‘为研究而研究’,现在职称问题解决了,做研究也从
              2023 年  4 月  30 日),采取高级检索,学术期刊来源类                   容些了,比如我发现很多业余太极拳参赛者技术动作
              选择为    CSSCI 论文检索,选择“作者”,输入姓名,其他                    有悖健康,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从民国时期
              条件默认,剔除同名作者以及不相关文献;②总被引                             开始的太极拳竞赛史料,耗费了大量时间才形成了一

              数≥100,进行作者筛选;③检索学者之间合作论文,统                          篇研究综述,但是,在现在这个职称体制下对于青年学
              计到第    1 作者名下,采用“不重复”的计算办法。                         者而言这样研究也很难坚持。”(6 号被访者)
                  共检索到     199 篇论文,学者最高发文量为              35 篇,        (2)研究主体“不突出”。“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
              最低为    7 篇,其中:学者单篇被引频次最高为               95 次,最      现在学者们在研究论证过程中过多地借用其他学科的
              低为   1 次;学者个人总被引频次最高为                882 次,最低       理论知识,以理论为中心,以武术的现象为资料,使得
              为  108 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统计的论文中,有                         一些研究陷入了“现象套理论”的旋涡,形成的研究成

                                                                                                                55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