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74

李全海,金玉柱.太极拳“耍拳”文化要义:认识、实践与主体性关怀[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4):70-80
               2024年4月15日出版

              原创成果



           太极拳“耍拳”文化要义:认识、实践与主体性关怀



                  1,2
           李全海 ,金玉柱         3,4
           (1.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警体部,陕西 西安 710021;3. 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4.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工作站,江苏 南京 210033)




           摘 要:  以太极拳《耍拳论》《耍拳解》为基础,结合“耍拳”生活的文化实践,解释其文化现象、特性与自然意向,揭
                  示太极拳“耍拳”的认识论要义、实践论要义及其主体性关怀。指出:太极拳“耍拳”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有
                  内在的理法,使人在“耍”中消除位分、彼此交感、互相成就、技艺同长,具有安放身心、技艺双修、步向超验的文
                  化特性;它游戏般展开,让人渐生敬意,端正态度,并为之奋进逐渐走向完满,是习练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太极
                  拳“耍拳”是日用即道的文化体现、生活世界哲学的话语表达、体育生活化的身修方式。它不仅是太极拳的习
                  练之法,更是一种中国式的身体修行,且始终以一种往复循环的主体实践导引着“耍拳”者走向生命之完满,具
                  有人文化成和生命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可为人之身心健康与生命幸福增福祉,为人之本真回归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  太极拳;耍拳;文化要义;认识论;实践论;主体关怀
           中图分类号:  G8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24)04-0070-11      DOI:10.16099/j.sus.2023.03.27.0006



               太极拳“耍拳”之“耍”如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                           收于《赵堡太极拳诠述》         [2]498-501 、《赵堡太极拳小架》 [3]22-24 、
           “玩”字一样,一直被理解为“值得追求的认知方式和                            《和式太极拳谱》 )等中的太极拳“耍拳”理论为主要
                                                                              [4]
           理想的与物交往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身心修养的重                             依据,解读其文化要义,阐明其主体性意涵,对纠正太
           要方式” 。“耍拳”古已有之,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演变                           极拳认识与习练误区,强化习练者的主体关怀具有重
                  [1]
           为一种日常的市井生活方式。在太极拳里,“耍拳”不                            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仅是值得追求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基
                                                                1 太极拳“耍拳”的文化解释
           本方式,更是提升拳技、检验拳法、验证拳理的身修方
           式。太极拳“耍拳”有形式的内涵化,有理论的有序                              1.1 “耍”与“耍拳”的文化现象
           化。然而,当下太极拳“耍拳”却过于形式化,变成了                                “耍”有玩耍、戏弄、施展之义,《康熙字典》解为
           或只练拳架、或只展示表演、或只推手竞技的单一样                             “尖耍,俊利也。戏也”,有游戏之义,如“杂耍”“耍把

           式,更有甚者将太极拳练成了花架、懒架等                    [2]174 ,完全   戏”“耍大刀”等。“耍”字在宋代周邦彦“长颦知有
           丢弃了“耍拳”的本真内涵。从太极拳“耍拳”的整体                            恨,贪耍不成妆”(《意难忘》)的诗句中可见。宋代《梦
           性来看,它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拳架、推                             粱录》 中有“与叫果子、唱耍令不犯腔一同也”的记
                                                                    [5]
           手、散手的“耍”,获得招熟、懂劲的进阶,达至拳法自                           载。“耍”与“武”相结合并演变为一种表演方式可见
           然的神明之境。本文以和兆元(1810—1890 年)所传                        于元代的曲艺文献,如《阀阅舞射柳蕤丸记》中有“时
           《耍拳论》与和庆喜(1857—1936 年)所作《耍拳解》(均                     遇五月蕤宾节令,大人在西御园安排筵宴,唤俺去那里


           收稿日期:2023-03-27;修回日期:2023-08-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BTY043)
           第一作者简介:李全海(ORCID:0009-0004-3544-0572),男,甘肃兰州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
                     文化社会学,E-mail:lqhsir1@163.com
           通信作者简介:金玉柱(ORCID:0009-0009-4806-9385),男,山东菏泽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身体
                     哲学,E-mail:jinyuzhu123@163.com

           70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