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振动工程学报》2025年第9期
P. 31

第 9 期                  邹云峰,等:采用多级模态组响应重构的密集模态损伤识别方法                                        1961

                       0.002                                    言,单元层面的损伤识别结果均令人满意。

                          0                                         相较传统的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方法,本文所提
                    等效损伤  −0.002                                出的方法不仅扩展了损伤识别在密集模态下的适用
                      −0.004
                      −0.006                                    性, 而 且 能 在 保 证 精 度 的 前 提 下 大 幅 提 升 计 算 效
                      −0.008                                    率。接下来将通过多级识别策略和模型缩聚说明该
                             1  2  3  4  5  6  7  8  9 10       方法在识别效率上的优越性。
                                     超单元序号
                                   (a) DS1 (4次迭代)                   首先,对    DS1  和  DS2  考虑不划分子结构分级识
                             (a) Damage scenario 1 (4 iterations)
                                                                别而直接根据式        (9) 搜索桁架左跨的所有单元(搜索
                       0.004                                    结构一半的单元足以突出对比性)。设定与                    2.3  节相
                          0                                     同的初始条件,损伤识别结果如图                11  所示。从图中
                    等效损伤  −0.004                                可以看出,尽管预设损伤的单元仍然有明显的负值,
                      −0.008
                      −0.012
                      −0.016                                    但两种损伤场景下的其他单元被识别出多处不可忽
                                                                略的错误,这会导致损伤的误判,并且整体识别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的稀疏性也明显下降了。此外,无分级和无模型缩
                                     超单元序号
                                   (b) DS2 (4次迭代)               聚下的损伤识别耗时如表             5  所示。为了增强对比性,
                              (b) Damage scenario 2 (4 iterations)
                                                                无分级识别中使用了缩聚模型,无缩聚模型的情况
                        0.02
                        0.01                                    下则考虑了多级识别。显然,多级识别的应用对效
                                                                率有明显的提升,通过分层次的识别减小搜索维度
                          0
                    等效损伤  −0.01                                 可以避免在大多数单元上做无用功。模型缩聚方法
                       −0.02
                       −0.03                                    本身虽然进一步减少了迭代的时间消耗,但由于本
                       −0.04                                    案例所选用的桁架结构的矩阵维度仅从                    236×236  缩
                             1  2  3  4  5  6  7  8  9 10
                                     超单元序号                      减至   90×90,因此模型缩聚带来的性能提升有限。

                                   (c) DS3(5次迭代)
                             (c) Damage scenario 3 (5 iterations)
                        0.02                                    3    试  验  案  例
                        0.01
                          0
                    等效损伤  −0.01                                 法的可行性,试验装置如图             12  所示。其中,下部的
                                                                    通过一个栏杆-平板结构进一步验证损伤识别方
                       −0.02
                       −0.03
                       −0.04                                    板部件有效长度为          1 m,宽度为    0.32 m;上部的栏杆
                       −0.05
                             1  2  3  4  5  6  7  8  9 10       部 件 的 立 柱 高 度为     0.32 m, 并 在 立 柱 高 度  0.1、 0.2
                                     超单元序号
                                                                和  0.3 m  处各设置一根长      0.6 m  的横梁,其中    0.1 m  处
                                   (d) DS4(4次迭代)
                             (d) Damage scenario 4 (4 iterations)   的横梁截面尺寸为     2 cm×2 cm,其余两根横梁的截面

                          图 8 超单元级损伤定位结果                        尺寸均为     1 cm×1 cm,这么设置是为了让栏杆横梁的
                  Fig. 8 Damage location results at super element level  局部振型出现密集模态,而在本案例中,仅考虑对栏
                                                                杆横梁的损伤识别。响应信息通过                 HD-YD-232  三轴
                  精度参数的初始值设置为            η = 2500和  α = 400,
                                                     (0)
                                          (0)
                                                     s
                                                            加速度计(产自无锡市厚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采
              迭 代 收 敛 准 则 设 置 为    CC = θ −θ (k−1)  (k)
                                                /θ  ⩽ 0.05。
                                         (k)
                                                                集,并通过     DH8303  动态测试分析系统(产自江苏东
              DS1~DS3  的识别结果如图        10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            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处理和传输至计算机中,
              虽然无损伤单元上的存在一些识别错误,但这些错                            采样频率选为       2 kHz。每个加速度计的重量(55 g)都
              误相对于预设损伤量而言是可以忽略的。总体而                             被考虑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中。


                        S1      S2       S3      S4    离散单元       S6      S7      S8       S9      S10
                                                          (a) DS1
                                                      (a) Damage scenario 1
                        S1    离散单元       S3      S4    离散单元       S6      S7      S8       S9      S10


                                                          (b) DS2
                                                      (b) Damage scenario 2

                        S1      S2       S3      S4    离散单元       S6      S7      S8       S9      S10






                              离散单元                     离散单元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