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振动工程学报》2025年第9期
P. 34

1964                               振     动     工     程     学     报                     第 38 卷


              格,结构矩阵维度为         23256×23256。为了开展超单元                          表 8 栏杆横梁的损伤场景
              级的损伤定位,将有限元模型划分                 7  个子结构(S1~             Tab. 8 Damage scenarios of beams in the railing

              S7),通过矩阵变换生成了矩阵维度为                 314×314  的超      损伤场景        单元序号       刚度折减       所属超单元
              单元模型,如图       14  所示。其中,S1     由板部件和栏杆                DS1        BS3         20%         S2
                                                                               BS15        20%         S4
              立柱构成,S2~S7     则是需要开展损伤识别的栏杆横梁                        DS2
                                                                               BS16        20%         S5
              部件。表     7  给出了从测量响应的提取频率与超单元                                    BS22        20%         S6
                                                                    DS3
              模型的解析频率的对比,此外再综合振型信息对比,                                          BS25        20%         S6
              可以说明该超单元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作试验结构
                                                                3.3    多级损伤识别
              损伤识别的基础模型。
                                                                    用 于 损 伤 识 别 的 加 速 度 计( A1~A10) 布 置 如

                              S6           S7
                                                                图  17  所示。此外,图     18  展示了加速度计      A10  记录的
                              S4           S5
                                                                结构在锤击下的竖向响应。通分析试验模型的频率
                              S2           S3                   和 局 部 振 动 特 性, 考 虑    3  个 难 以 被 分 离 的 模 态 组 :
                    S1
                                                                (1) 30.156 Hz、 30.619 Hz; ( 2) 46.055 Hz、 46.410 Hz;
                                                                (3)53.915 Hz、54.838 Hz、55.337 Hz。

                           图 14 超单元模型示意图

                 Fig. 1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uper-element model                  600
                                                                            A7    A8       A9    A10

                                                                           50  150     200    150  50
                         表 7 实际频率和解析频率对比                                      A4       A5      A6
                                                                            100   200      200   100
               Tab. 7 Comparison between actual and analytical frequencies                            300
                                                                                A1     A2      A3
               模态     超单元模型频率/Hz      实际频率/Hz     相对误差/%                     150   150     200   100
                 1        28.812         28.728     0.2924
                 6        51.491         51.546     0.1067                      加速度计     单位: mm

                10        84.216         84.309     0.1103                   图 17 加速度计布置示意图
                11        87.148         86.921     0.2616
                                                                     Fig. 17 Schematic diagram of accelerometer layout


                  考虑到将损伤定位至           1 cm  的网格单元存在困                      6
              难,且实际工程通常不要求如此精细的损伤信息,在                                     3
              原有限元模型中划分了等长的                30  个潜在损伤区域                 加速度 / (m·s −2 )  0
              (BS1~BS30),在同一区域内均考虑为刚度的均匀下
              降,如图    15  所示。在本案例中,损伤识别的最终目                              −3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标是定位和量化潜在区域的损伤。为了给损伤识别                                                   时间 / s
                                                                                      (a) 时程曲线
              结果提供明确对照,在实际结构中采用如图                     16  所示                       (a) Time-history curve
              的截面等效切割的形式设置损伤。在此基础上,对                                           −1
                                                                          5  ×10
              试验结构设置       3  组损伤场景,如表      8  所示。
                                                                          4

                                                                          3
                                                                       幅值  2
                        BS21 BS22 BS23 BS24 BS25 BS26 BS27 BS28 BS29 BS30
                        BS11 BS12 BS13 BS14 BS15 BS16 BS17 BS18 BS19 BS20
                                                                          1
                         BS1 BS2 BS3 BS4 BS5 BS6 BS7 BS8 BS9 BS10         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频率 / Hz
                                                                                     (b) 傅里叶谱

                          图 15 潜在损伤区域示意图                                           (b) Fourier spectrum

                 Fig. 15 Schematic diagram of potential damaged regions       图 18 A10  处竖向加速度

                                                                         Fig. 18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at A10

                                  预设损伤
                                                                    在第一级损伤识别中, 每个测量自由度的重构
                                                                响应均由其余       9  个响应计算,而栏杆横梁上的非测
                                                                量自由度的响应由全部            10  个传感器重构,以构建模
                                                                态组响应应变能。贝叶斯学习框架的相关参数设置

                             图 16 实际损伤设置                        参照数值模拟案例,超单元级的损伤定位结果如图                       19
                         Fig. 16 Setting of actual damage       所示。识别结果反映的可疑损伤超单元与预设损伤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