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振动工程学报》2025年第9期
P. 35

第 9 期                  邹云峰,等:采用多级模态组响应重构的密集模态损伤识别方法                                        1965


              相对应,且非损伤超单元具备较好的稀疏性,一些错                                                 识别值     预设值
              误的负识别值可被忽略。接下来,将在超单元级损                                     0.05
                                                                           0
              伤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第二级损伤识别。                                      −0.05
                                                                       损伤  −0.10
                       0.01
                         0                                              −0.15
                                                                        −0.20
                      −0.01
                     等效损伤  −0.02                                        −0.25  BS1  BS2  BS3   BS4   BS5
                      −0.03
                                                                                      损伤区域序号
                      −0.04
                      −0.05                                                          (a) DS1(4次迭代)
                      −0.06                                                    (a) Damage scenario 1 (4 iterations)
                            2    3    4   5    6    7
                                    超单元序号                                0.05
                                  (a) DS1(5次迭代)                            0
                             (a) Damage scenario 1 (5 iterations)       −0.05
                       0.01                                            损伤  −0.10
                         0                                              −0.15
                                                                        −0.20
                      −0.01
                     等效损伤  −0.02                                        −0.25 BS11  BS12  BS13  BS14  BS15  BS16  BS17  BS18  BS19  BS20
                      −0.03
                      −0.04
                      −0.05                                                            损伤区域序号
                      −0.06                                                         (b) DS2(7次迭代)
                            2    3    4   5    6    7                          (b) Damage scenario 2 (7 iterations)
                                    超单元序号
                                  (b) DS2(6次迭代)                          0.05
                             (b) Damage scenario 2 (6 iterations)
                                                                           0
                       0.02                                             −0.05
                         0                                             损伤  −0.10
                      −0.02                                             −0.15
                     等效损伤  −0.04                                        −0.20
                      −0.06
                                                                        −0.25
                      −0.08
                                                                                         BS23
                                                                                              BS24
                      −0.10                                                  BS21  BS22 损伤区域序号      BS25
                      −0.12                                                          (c) DS3(5次迭代)
                            2    3    4   5    6    7                          (c) Damage scenario 3 (5 iterations)
                                    超单元序号
                                  (c) DS3(6次迭代)                              图 20 第二级损伤识别结果
                             (c) Damage scenario 3 (6 iterations)
                                                                   Fig. 20 Damag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t the second level

                          图 19 第一级损伤定位结果

                                                                       表 9 有缩聚模型和无缩聚模型的耗时对比
                    Fig. 19 Damage location results at the first level

                                                                Tab. 9 Time  consuming  comparison  between  identification
                  参照  2.3  节介绍的超单元重建方法和贝叶斯学
                                                                       with and without reduced model
              习框架的初始参数设置,第二级损伤识别结果如图                      20
                                                                  识别方法      损伤场景     超单元级/s    单元级/s   总耗时/s
              所示。此外还提供了如表             9  所示的有无缩聚模型下
                                                                              DS1       2.2      1.7     3.9
              的损伤识别耗时。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该试验案                             有模型缩聚        DS2       2.7      8.6     11.3
              例 由 初 始 矩 阵 维度    23256×23256  缩 减 至  314×314  的                DS1     15307.5   8188.8  23496.3
                                                                 无模型缩聚
              情况,模型缩聚所带来的识别效率提升非常明显。                                          DS2     13300.6  35817.6  49118.2
              模型缩聚方法通过大幅缩减非测量自由度的资源占
              用 从 而 到 降 低 数 据 冗 余 的 效 果, 而 且 由 于       Craig-   4    结     论
              Bampton 方法的准确性,本案例中缩聚结构的模态振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多级模态组响应重构的密
              型计算误差不超过         0.1%,重构精度几乎不受影响。
                                                                集模态损伤识别方法,以双跨桁架和板-栏杆耦合结
                  图  19  的识别结果还表明,在计算效率大幅提升
                                                                构为例分别开展了损伤识别数值计算和试验验证,
              同时,预测损伤能很好地吻合预设值,其中非损伤单
              元的最大负识别值为−0.0343,损伤单元的绝对误差                        通过与传统方法对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不超过    0.035,这在本案例的损伤场景中是可以接受                         (1)鉴于密集模态阻碍模态分析的有效进行,本
              的。误差水平主要受到测量噪声和模型误差的直接                            文提出分离整个模态组响应作为损伤敏感特性,并
              影响。此外,由于所提出的方法本质上是基于模态                            定义了模态组响应应变能和模态组重构响应以构造
              参数的,因此结构本身的阻尼和外荷载形式等因素                            用于模型更新的最小化求解。该方法拓展了基于模
              也会通过模态提取精度间接影响损伤识别结果。对                            态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的适用性,适用于应力、应
              于本案例而言,潜在损伤区域内小于                 5%  的损伤可能        变、位移、加速度等各种动力响应的重构。
              难以通过所提方法准确识别。                                         (2)该方法引入了多级损伤识别策略和模型缩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