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振动工程学报》2025年第9期
P. 26

1956                               振     动     工     程     学     报                     第 38 卷

              处理传感器采集的动态响应信号,推断结构物理特                            频率相近的模态响应时,模态参数的提取精度明显
              性的变化以定位和评估损伤。NORDEN                 等 [1]  提出了    下降  [14] ,而这类方法依赖模态参数作为损伤敏感特
              希尔伯特-黄变换,利用信号中高分辨率的瞬时频率                           性,在面对密集模态时识别精度会降低甚至失效。
              分量可以在非线性振动中构造更精确的损伤敏感特                                针对以上两种限制,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多级模
              性;HE  等  [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统计方法提                 态组响应重构的密集模态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选
              取梁的模态信息,并通过四阶傅里叶级数重构损伤                            用密集模态组响应作为损伤敏感特性以克服密集模
              曲率;吴宗臻等       [3]  通过叠加运算模拟计算的频率力                 态下损伤难以识别的问题,并引入多级损伤识别策
              和实测频响函数列预测结构引起的振动响应,可用                            略减少庞大的运算自由度对识别精度和效率的影
              于耦合振动下的损伤识别;文献               [4-5] 提出将采集信         响。在超单元级损伤定位中,首先将原结构缩聚为
              号转换为小波域单位脉冲响应,进而在小波域实现                            自由度更少的超单元模型,然后在贝叶斯学习框架
              高精度的响应重构和损伤识别。损伤识别本质是一                            中构建模态组响应应变能作为损伤指标实现损伤超
              个数学上的逆问题。而结构受到的复杂的荷载状                             单元的定位;在单元级损伤识别中,最小化问题表述
              况、外部环境等因素限制了对该逆问题的求解。为                            为重构和实际的模态组响应的误差,以此为目标实
              了能够准确识别结构损伤,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                            现损伤单元定位和量化。

              出了各类解决方法。其中,基于模态参数的方法广
              泛适用,其利用振动模态参数作为建立最小化问题                            1    理  论  推  导
              的依据,可以在未知外荷载的情况下定位和量化损

              伤。WANG     等  [6]  采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包含固有频                1.1    模态组响应重构
              率和损伤位置参数的损伤量化方程,并基于此从固
                                                                    将因频率接近而难以分离出单频响应的一组模
              有频率中确定损伤节段的损伤系数;HOU                   等  [7]  采用
                                                                态设为一个模态组,显然,单频模态也可以作为一个
              L1  正则化作为模型修正技术,使用固有频率和振型
                                                                模态组。考虑到相邻的宽频模态响应提取可能较困
              实现损伤因子迭代的稀疏化;LIU              等  [8]  在损伤识别中
                                                                难,本文将频率差小于           1 Hz 且在测量位置均存在局
              将单元模态应变能分为轴向拉压和弯曲,扩展了从
                                                                部振型的相邻模态视为密集模态。相反地,有的相
              有限的采集响应中提取的模态信息;ZHANG                   等  [9]  提
                                                                邻模态虽然频率接近,但在结构的不同位置呈现局
              出一种组合模态应变能指标,包括基于模态保证准
                                                                部振型,则这两个模态并不具备密集模态特性。
              则和基于     Kriging  插值的模态组合程序,相较传统方
                                                                    按 模 态 阶 次将    N g 个 模 态 组 从 小 到 大 排 序 , 第
              法具有更高的损伤定位精度和噪声鲁棒性。结构的
                                                                g  个模态组包含第      g 1 至第  g g 阶模态,考虑测量位置中
              模态参数与结构自身的物理参数息息相关且不随外
                                                                两组不同的自由度         a  组和  b  组,分别包含    a  个和  b  个
              荷载变化而改变,因此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适
                                                                自由度,则它们的第         g  个模态组响应分别表示为:
              用于大多数工程实际。
                                                                                                          (1)
                                                                                   d ag = φ ag δ g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拓展和深化对基
              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邹云峰等                      [10]  提                    d bg = φ bg δ g        (2)
              出一种基于应变模态响应重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在                            式 中,  φ ag ∈ ℜ a×g g ,φ bg ∈ ℜ b×g g 为 模 态 振 型 矩 阵  Φ中 对
              结构应变的基础上引申出一种损伤敏感特性,从而                            应于各自由度的行和第          g 1 至第 列的矩阵块;     δ g ∈ ℜ g g ×Nt
                                                                                         g g
              节省了模态分析成本;WANG             等  [11]  通过改进贝叶斯       为 第  g 1 至 第  g g 阶 广 义 模 态 坐 标 。 根 据 式  (1) 和  (2),
              公式,在算法层面提出一种基于拉普拉斯近似的贝                            a  组和  b  组自由度的第     g  个模态组响应之间存在以
              叶斯更新模型,该方法在损伤识别的效率和稀疏性                            下联系:
                                                                                          +
                                                                                   r
              上均有优势;缪炳荣等          [12]  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                               d = φ bg φ d ag         (3)
                                                                                          ag
                                                                                   bg
              传算法优化目标函数,改善了模态应变能变化率量                            式中,上标“r”表示该响应是通过其他自由度重构得
              化损伤能力的不足。然而,鲜有学者关注基于模态                            到 的; 上 标 “ +” 表 示 矩 阵 的 广 义 逆 , 具 体 计 算 为
                                                                           −1
                                                                       T
              参数的方法在大型土木结构中应用的困难。一方                             φ = (φ φ ag ) φ 。为了使该广义逆有效,测量自由
                                                                              T
                                                                 +
                                                                 ag
                                                                              ag
                                                                       ag
              面,该方法通常需要在结构矩阵上进行迭代求解,即                           度的个数     a  应不小于模态组包含的模态个数,显然
              使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也需要反复计算“标签”作                           这一条件是很容易满足的。

              为基线数据      [13] ,而大型土木工程结构通常维数较大,
                                                                1.2    基于响应重构的超单元级损伤定位
              导致反复的矩阵运算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并且随着识别单元数的增加,识别效率和精度显著                                对于一般的土木工程结构,假设根据结构的计
              降低并会产生大量数据冗余;另一方面,当响应包含                           算需要、连接特性和实际工程需要等因素将结构的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