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振动工程学报》2025年第9期
P. 159
第 9 期 王海飞,等:柔性转静子碰撞正反向模态内共振特性研究 2089
损坏或失效,转子系统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行为。 动可以分为同步和非同步两种。前者涉及的频率与
在转子系统中,几何非线性较为常见。ŁUCZKO [1] 转速成整数比,发生在转子系统的各向异性轴承中,
建立了一种具有内共振和自激振动的旋转轴几何非 或引起各向异性效应。非同步周期更复杂,因为响
线性模型,该模型能对系统运动方程进行预测,并且 应频率似乎与旋转频率无关。ZILLI 等 [14] 最早提出
[2]
易应用于数值分析。GREEN 等 和 RODRIGUES 等 [3] 模态内共振理论,并以数值结果为基础,模拟了非同
对偏心转子自动动平衡机构动力学进行了非线性分 步 弹 跳 轨 迹 。ZILLI 等 [14] 提 出 的 一 个 同 步 条 件 被
岔分析,阐述了其剧烈的几何非线性行为。VAN DE SHAW 等 [15] 验证,即:当在旋转坐标系中观察同步运
WOUW 等 [4] 通过数值和实验分析,研究了在转子动 动时,出现内共振现象。在旋转坐标系内,转子以超
力学实验装置中,摩擦引起的振动和质量不平衡导 过这种内共振的旋转速度进行周期的弹跳运动。这
致的横向振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较高水平的质量 一运动与静子接触涡动共存,但 SHAW 等 [16] 说明了
不平衡(通常会增加横向振动)会对扭转动力学产生 在静子硬度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用谐波平衡和时域
稳 定 作 用, 即 摩 擦 引 起 的 极 限 循 环 会 消 失 。 VAN 方法半解析地预测高度非线性的弹跳运动。由内共
DER HEIJDEN [5-6] 研究了从非线性转子动力学导出 振引起的非同步部分接触运动是相当普遍的,可以
的模型中共振相互作用下的分岔序列,从动力学系 应用于任意多自由度的转子系统,这为本文的研究
统几何理论的角度考虑转静子接触动力学,指出非 提供了理论基础。
线性行为除了存在于平衡转子的基本共振外,也有 然而,针对两段柔性转子-静子碰撞诱导的正向
可能存在于大幅度次谐波旋转极限环中。 和反向模态内共振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
转静子接触属于一种典型的几何非线性行为, 建立两段柔性转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仿
可以归结为两种:持续摩擦和间歇接触或跳动。YANG 真分析,得到转子系统非同步接触运动现象。通过
等 [7]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对定点摩擦双转子 研究正向模态和反向模态内共振现象发生时的转
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了预测,指出最极端和最具破 速,可以指导旋转机械设计,防止因弹跳式接触运动
坏 性 的 非 线 性 行 为 形 式 可 能 是 由 于 转 静 子 接 触 。 导致的灾难性故障,进而保证机械运行安全。
VON GROLL 等 [8] 研究了转静子接触测量和仿真中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所
的 低 次 谐 波 响 应 机 制, 当 悬 臂 转 子 (如 飞 机 发 动 采用的动力学模型;第二部分,采用数值方法求解转
机) 运转时,往往会出现转静子接触问题,而这种缓 静子接触非线性微分方程,得到转子系统的响应,分
冲环的设计可以限制振动幅度,以减小转静子接触 析正向模态和反向模态内共振现象;第三部分,对正
带来的不利影响。转静子接触问题也涉及到机电系 向模态和反向模态内共振响应规律以及控制方法给
统 (MEMS) 转 子 。 CHRISTOFOROU 等 [9] 研 究 了 主 出结论。
动控制油井钻柱的完全耦合振动,发现了当与钻头
反 弹 和 粘 滑 相 结 合 时, 其 与 钻 孔 发 生 复 杂 冲 击 作 1 动 力 学 建 模
用。HU 等 [10] 在对摩擦冲击和初始永久挠度下杆紧
固转子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的研究中发现,正向和 本文建立了如图 1(a)所示的转子系统数学模
反向的接触涡动都是可能的,这取决于转子是否在 型。模型中,在 O 点处有滑动轴承支承,电机驱动转
静子周围滑动或粘连。在摩擦条件下,扭转效应变 子 1 旋转,采用各向同性螺旋联轴器 1 连接,具有线
得重要,并可能导致 Hopf 分岔和粘滑行为。相比之 性角刚度 k r1 和阻尼 c r1 ,转子 1 与转子 2 通过柔性联
下, 与 弹 跳 相 关 的 动 力 学 可 能 比 纯 摩 擦 更 剧 烈 。 轴器 2 连接,具有线性角刚度 k r2 和阻尼 c r2 ,假设转轴
JACQUET-RICHARDET 等 [11] 在 对 涡 轮 机 械 的 研 究 为无质量的刚性轴,转子 2 中心安装有固定间隙的
中,对现有的数值模型和实验装置进行了分析,揭示 缓冲环 [15] 。转子长度分别为 L 1 和 L 2 ,圆盘 1 位于转
了转子-静子接触问题涉及多物理和多尺度耦合行 子 1 的中间位置,圆盘 2 位于转子 2 的底部;圆盘的
为,本质上具有复杂的非线性。MUSZYNSKA 等 [12] 直径分别为 d 1 和 d 2 ,厚度分别为 v 1 和 v 2 ,质量分别为
从混沌和分岔理论的角度考虑转静子间歇接触,基 M 1 和 M 2 a为缓冲环中心到圆盘 2 几何中心的长度,
;
于对局部冲击模型的研究,发现同步和次同步的周 b为电机到圆盘 1 几何中心的长度; c为缓冲环的静
期性振动,以及转子的混沌振动,均伴有高次谐波。 子径向间隙, k s 表示静子的刚度。图 1(b)为绘制的
此外,非光滑方法正变得越来越广泛,这种方法可能 CATIA 三维模型图,图 1(c)为缓冲环结构示意图。
会产生一种新的分岔形式。INOUE 等 [13] 考虑了内 采用惯性参照系 Oxyz 来描述两个圆盘的运动,
共振的作用,并发现正向和反向模态频率之间的 1∶1 角 ψ 1 、 θ 1 和 ψ 2 、 θ 2 分 别 为 圆 盘 1 和 圆 盘 2 的 坐 标 ,
共振对接触系统的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弹跳式运 Ω 为 转 子 转 速 , 重 力 引 起 的 加 速 度 作 用 在 z 轴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