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渔业研究》2025年第5期
P. 111

652                                  渔  业  研  究                                     第 47 卷

                   4
              29×10  t,位居全国海水养殖鱼类第二位。其养殖                           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大黄鱼锥体虫                18S rDNA
              区域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省                           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与            TaqMan  探针,建立一
              份,其中福建省大黄鱼养殖产量占全国大黄鱼养殖                           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           qPCR  检测方法,并系统
              总产量的     80%  以上,年产值超过百亿元。该产业                    评价其线性范围、检测限、重复性及特异性。进一
              对推动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保障渔民增收具有                           步应用该方法分析锥体虫在大黄鱼不同组织中的分
                      [2]
              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                           布特征,以及对养殖区域内的鱼类或非鱼类样品的
              度的提高及养殖环境的恶化,大黄鱼病害问题日益                           锥体虫感染情况,旨在为大黄鱼锥体虫病的早期诊
              突出。其中寄生虫病因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防                           断、流行规律研究及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关键
              控难度大等特点,已成为制约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                           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深入解析锥体虫与宿主相互作
              发展的严重威胁       [3-4] 。                            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锥体虫(Trypanosoma spp.)属于动鞭毛纲(Zoo-              1 材料与方法
              mastigophorea)锥体虫科(Trypanosomatidae) ,是
              一类广泛寄生于脊椎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原生动物                            1.1 实验材料
              寄生虫,其生活史复杂,通常需通过宿主与传播媒                               鱼类车轮虫(Trichodina)、刺激隐核虫(Crypto-
              介(如水生昆虫、甲壳类等)完成世代交替,通过                           caryon irritans)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
              叮咬或接触感染宿主后,主要寄生于宿主血液循环                           ticus) 、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 、神经坏死
              系统,以宿主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为生,通过破坏红                           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 NNV) 、大黄鱼虹彩
              细胞、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宿主贫血、器官损                           病 毒 ( Large  yellow  croaker  Iridovirus, LYCIV)
              伤甚至死亡      [5-6] 。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锥体虫感                 等病原阳性样品均由本实验室保存;锥体虫重组质
              染可导致鱼类多器官系统性病变,其中脾脏、肝                            粒由实验室构建,将包含锥体虫               18S rDNA  靶基因
              脏、肾脏及鳃组织损伤尤为显著               [6-8] 。早期诊断是        片段(长度     300 bp)的   PCR  产物克隆至     pMD18-T
              防控锥体虫病的关键,精准、快速的检测技术有助                           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           pMD18-T-18S,转化至大
              于及时发现感染个体,为隔离治疗与区域防控提供                           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         DH5α,使
              科学依据。目前,鱼类锥体虫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                           用核酸浓度测定仪(NanoDrop)精确测定质粒
              传统显微镜检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显微镜检查通过                           DNA  的浓度,计算获得其拷贝数浓度,于−80 ℃
              观察血液涂片或组织切片中的虫体形态进行诊断,                           保存待用。DNA       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
              虽然操作简便、成本低,但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在感                          限公司,2×Taq Probe qPCR Mastermix、引物以及
              染早期虫体密度较低时易漏检,灵敏度有限                     [9-10] 。  探针由生工生物工程股份(上海)有限公司合成。
              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Gentier48E  型荧光定量   PCR  仪购自西安天隆科技
              PCR)通过扩增虫体特异性基因片段实现检测,灵                          有限公司。
              敏度优于显微镜检查,但仍仅限定性分析,无法量                            1.2 鱼样以及非鱼类样品收集
              化感染强度,且需依赖           PCR  仪、凝胶电泳及成像                  本研究于     2024  年  9  月  25  日至  2024  年  10  月
              系统,难以满足早期低剂量感染检测及流行病学调                           20  日在三都岛(26°63′N、119°70′E)、霞浦(26°60′N、
              查需求。荧光定量          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119°88′E)及连江(26°27′N、119°79′E)三个养殖
              PCR,qPCR)技术配套仪器相对简单,具备定量                         海区开展生物样品采集。大黄鱼、鲻鱼(Mugil
              精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                            cephalus) 、真鲷(Pagrus major)三种鱼类,采
              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及基因表达分                           用  30  目抄网在各海区分别采集          15~20  尾,采样后
              析等领域    [11-12] 。其中,TaqMan  探针法通过特异性             置于原海水暂养,测量体长、体质量并记录个体外
              探针与靶序列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                           观形态特征(如体色异常、损伤等)与游动状态;
              有效避免了非特异性扩增的干扰,在寄生虫检测中                           非鱼类生物样品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采用不同网目
              表现出显著优势。已有研究基于               18S rDNA  等保守       (具体网目规格根据目标类群调整)的纱绢网采
              基因建立了锥虫、疟原虫等寄生虫的                 qPCR  检测方       集,样品置于       10%  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甲壳
              法,其灵敏度较常规          PCR  提升  10~100 倍,为早期         类生物则通过手抄网采集,用              75%  乙醇溶液固定
              感染检测提供了可靠工具           [13-14] 。                  保存。本实验得到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科技伦理(审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