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渔业研究》2025年第5期
        P. 116
     第 5 期              葛    辉等: 大黄鱼源锥体虫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657
                                             3
              普通  PCR  技术的最低检测限(1.6×10 拷贝/µL)          [18] 。  可能为虫体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虫体在这些器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下限介于               2.5~25  拷贝/µL,     官的大量聚集,一方面会直接破坏红细胞引发贫
              中间浓度的检出能力还需进一步验证,这种高灵敏                           血,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激发过度免疫反应或抑制免
              度特性使其能够在感染早期(虫体尚未大量增殖                            疫功能而导致器官损伤           [19] ,这一发现为解析锥体
              时)准确检出,为锥体虫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提供                           虫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提示心脏和脾
              了关键技术支撑,对于减少养殖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脏可能是锥体虫感染的主要病理损伤靶器官,为后
                       表 2    其他养殖鱼类锥体虫检出情况                    续病理组织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尤为重要的是,本
               Tab. 2    Detection of Trypanosoma spp. in other cultured  研究的组织分布结果为临床采样提供了直接、关键
                                fish species                   的实践指导。在早期或微量感染阶段,选择病原富
                      检测组织     共检测条数       检出次数     检出率/%      集度高的组织进行检测是提高检出率的关键。本实
               鱼类样品
              Fish sample  Tissue  Total sampled test  Detection  Detection
                       testing   entries   frequency  rate     验证实,心脏和脾脏中的锥体虫载量均显著高于其
                        心脏        20          1       5.0      他组织,甚至高于血液。因此,对于临床疑似感染
                 鲻鱼
                Mugil   脾脏        20          1       5.0      个体,尤其是目标为早期筛查时,应优先考虑采集
               cephalus
                        血液        20          0       —        心脏或脾脏组织进行检测,其次再考虑血液样本。
                        心脏        12          1       8.3      这种基于病原组织趋向性的靶向采样策略,可极大
                 真鲷
                Pagrus  脾脏        12          1       8.3      提升监测的敏感性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为大黄鱼
                major
                        血液        12          0       —        苗种筛选和精准药物干预奠定基础。
                                                                   此外,本研究分析了大黄鱼可能的传播途径,
                      表 3    非鱼类样品的   Ct 值及检出情况
                                                               发现大黄鱼黏液中存在一定量的锥体虫,为解析其
              Tab. 3    Ct values and detection status of non-fish samples
                                                               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鱼类黏液作为体表防御
                                              Ct 值
                           检测次数     检出次数            检出率/%
                 非鱼类样品                       (均值)              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病原体传播的潜在载
               Non-fish samples  Number of  Detection  Average Ct  Detection
                             tests  frequency         rate     体,其富含的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可成为病原体的
                                              value
                   网衣                                          附着位点,促进病原体在宿主间的传播                 [20-21] 。群居
                  Netting    12       2       37.0    16.7
                                                               鱼类的相互摩擦、追逐等行为会加速黏液交换,进
                  悬浮物
               Suspensa materia  12   0        —      —        一步促进病原体传播         [22]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
                  龙须菜
                 Gracilaria   6       0        —      —        在同养殖区域的非生物表面(如网衣)及多种共生
                lemaneiformis
                                                               生物(包括裙带菜、牡蛎、鲻鱼、真鲷)中均检测
                  裙带菜
              Undaria pinnatifida  15  14     30.5    93.3     到锥体虫,但病原含量较低。这更可能是大黄鱼黏
                 养殖水体                                          液中的锥体虫通过水体附着或沾染于这些物体及生
              Aquacultural water  9   0        —      —
                                                               物体表的结果,而非后者对锥体虫易感或已形成感
                 福建牡蛎
                 Crassostrea  6       1       34.0    17.0     染。不过,即使是短暂的附着状态,它们与大黄鱼
                  angulata
                                                               养殖区邻近甚至重叠,仍可能通过水体流动、直接
                 双齿围沙蚕
                 Perinereis   1       0        —      —        接触或养殖操作等方式,构成潜在的传播风险。有
                 aibuhitensis
                 三疣梭子蟹                                         研究显示,锥虫具有跨宿主感染能力                [23] ,基于  18S
                  Portunus    6       0        —      —
                trituberculatus                                rDNA  序列分析,证实了蛭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虫
                  紫贻贝                          —      —        体与鱼类血液中锥鞭毛体具有同源性,表明该虫生
                Mytilus edulis  2     0                                                     [24]
                                                               活史依赖于特定的蛭−鱼宿主关系                 。不过国内关
                  本研究组织分布检测结果揭示了大黄鱼锥体虫                         于大黄鱼、罗非鱼等锥体虫病的报道中,受检鱼体
              在血液、心脏和脾脏中呈现显著富集状态。这一分                           均未发现附着蛭类        [25-27] 。因此鲻鱼、真鲷及其同区
              布规律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锥体虫作为典型的                           域其他非鱼类生物是否会成为其潜伏宿主,仍需通
              血液寄生虫,其生活史生活于血液的阶段,依赖血                           过长期监测其锥体虫携带动态(区分附着与感染状
                                [5]
              液流动实现全身扩散 。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核心                           态)及传播效率实验而进一步明确。
              枢纽,是虫体必然流经部位,而脾脏作为鱼类重要                               大黄鱼黏液作为锥体虫潜在传播途径的初步推
              的免疫器官,丰富的血液供应和免疫细胞聚集环境                           测,以及鲻鱼和真鲷以及非鱼类样品(裙带菜、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