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渔业研究》2025年第5期
P. 115

656                                  渔  业  研  究                                     第 47 卷

              养殖区   18  尾样品中,15   尾呈阳性,感染率为        83.33%;     力等症状,部分严重感染个体可见体表溃烂、尾鳍
              连江养殖区      24  尾样品中,23    尾呈阳性,感染率为              破损、鳃丝多呈苍白色、脾脏颜色变化明显、肝脏
              95.83%。受感染的大黄鱼表现出典型的病理特征                         肿大等,鳃丝苍白等症状与锥体虫破坏红细胞、引
                                                                                   [6]
              (图   7) :体色变淡、鳃盖张开频率增加、游动无                       发贫血致病的机制一致 。


                                 a)                             b)









                                 c)                             d)











                                                  图 7    患病大黄鱼病理特征
                                       Fig. 7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d L. crocea
                  注:a. 体表;b. 鳃;c. 肝脏;d. 脾脏。
                  Notes: a. Body surface; b. Gill; c. Liver; d. Spleen.

               2.8 其他养殖鱼类及非鱼类样品的锥体虫检测                          了高度的序列保守性,且在基因组中拷贝数较高,
                  为明确锥体虫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宿主适应                          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真核病原体分子检测的理想靶基
              性及环境存续状态,采用上述建立的                 qPCR  方法对       因,能够有效避免因基因变异导致的检测漏检问
              同期采集的鲻鱼、真鲷及养殖区非鱼类样品(如各                           题 [15] 。而  β-肌动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
              种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动物、养殖水体等)进行                           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等
              检测。结果表明(表          2) ,鲻鱼和真鲷中仅少数组                单拷贝看家基因由于拷贝数低,易导致检测灵敏度
              织样本检出锥体虫,且病原载量极低(Ct 均值为                          不足;COⅠ等线粒体基因组基因虽同样具有多拷
              34) ,表明二者并非锥体虫的适宜宿主,感染程度                         贝的特点,但远低于           18S rDNA,且进化速率更
              有限。然而,检测到的微量虫体提示它们可能作为                           快、种间变异大,难以满足稳定检测的需求;因此
              传播载体,在养殖环境中构成潜在的间接传播风                            均未作为本研究的检测靶标。通过特异性试验验
              险。此外,同一养殖区域中非鱼类样品锥体虫检测                           证,该方法仅对大黄鱼锥体虫出现特异性扩增信
              结果表明(表       3) ,裙带菜(93.33%)的检出率最                号,而对鱼类车轮虫、刺激隐核虫、副溶血弧菌、
              高,Ct 值为    30.5;网衣与福建牡蛎也检测出少量                    溶藻弧菌等常见寄生虫性和细菌性病原,以及神经
              锥体虫,其中网衣平均             Ct 值为  37.0,检出率为          坏死病毒、大黄鱼虹彩病毒等病毒性病原均无交叉
              16.67%,福建牡蛎      Ct 值为  34.0,检出率为    17.00%;     反应,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引物与探针设计的高度
              而悬浮物、龙须菜、养殖水、沙蚕、螃蟹、贻贝均                           特异性,其特异性显著优于常规               PCR  技术 [16] ;在
              未检出目标物。                                          灵敏度方面,该方法的检测下限达到                 25  拷贝/µL,
                                                               接近于徐锐龙等       [17]  建立的大口黑鲈(Trypanosoma
               3 讨论
                                                               micropterus)锥体虫   TaqMan  探针荧光定量      PCR  方
                  本研究建立的      TaqMan  探针  qPCR  检测方法以锥         法最低检测限(13       拷贝/µL) ;这一水平显著高于传
              体虫   18S rDNA  基因为靶标,该基因作为真核生物                   统的显微镜检查法(需样本中虫体数量达到一定密
              核糖体小亚基的编码序列,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保持                           度才能观察识别,往往错过早期感染阶段) ,也优于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