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5年第2期
P. 113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2025 年 第49卷 第2期
监 管 与 测 试
7)化学性能。可采用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
( 稳态的时间设定观察时间,如2、7、28 d,用于观
栓塞微球的化学结构 。针对终产品中可能存在的 察急性炎症、血管反应及栓塞微球可以达到比较稳
[30]
化学物质,如生产工艺中引入的添加剂、材料单 定的状态,也能观察到梗死区(无效腔)的宏观和
体、交联剂、副产物、染料等,应研究其中有害小 微观表现。针对可降解型栓塞微球,建议根据其降
分子物质的残留量。 解时长设定观察时间。
8)其他性能。可根据产品具体设计研究适
( 例如,REN等 在猪右肾动脉模型中评价粒径
[39]
用的性能指标。当产品含有涂层时,对涂层的性能 为 300~500 μm的 CalliSpheres的 性 能 , 对 照 组 为
进行研究;当产品含有着色剂时,研究着色剂的牢 Embosphere,对24头猪分别在术后2、7、28 d进行
固度;当产品可降解时,进行体外降解试验;当产 血管造影、生化检查、肾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学分
品具有显影性时,进行可视性研究;当产品含有金 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栓塞动脉数量、
属成分时,关注磁共振兼容性;对于以医疗器械作 注射微球体积、血管再通率、组织宏观和微观表
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需要考虑药物的定性定量 现、生化指标(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
和释放性能等。 肾功能)等方面无差异。
对于可用终产品进行检测的功能性、安全性指
标,应在产品技术要求中制定,并提供检验报告。 4 临床评价
3.2 生物学特性
根据《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关于发布医疗器械
栓塞微球与血液持久接触,应根据GB/T 16886
分类目录相关产品临床评价推荐路径(2024年增
系列标准进行生物学评价。若产品含有未在人体内
补)的通告》 ,在分类编码为13-07-08的心血管
[40]
使用过的单体和交联剂等新材料、含有已知生殖或
栓塞器械中,对于预期用途为“使富血管型实质型
发育毒性的材料、可能含有生殖毒性的物质,需要
器官恶性肿瘤发生缺血坏死,也可作为外科手术辅
考虑进行生殖/发育毒性评价。当产品含有保存液,
助治疗的方法通过术前肿瘤血管内栓塞减少围手术
开展生物学试验制备样本时,需要考虑栓塞微球可
期出血”的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产品,临床评价
沥滤成分迁移至保存液中从而进入人体的相关风
推荐路径为同品种。该产品上市前可以考虑通过同
险。对于需要使用浸提液的试验项目,可选择保存
品种比对的方式开展临床评价。应选择与拟评价产
液进行试验,也可对栓塞微球进行可沥滤物分析。
部分生物学评价终点,如血栓,可在动物试验中进 品适用范围一致的我国已上市栓塞微球产品作为同
行评价,注意应符合GB/T 16886系列标准要求。 品种并进行比对,技术特征比对的内容建议重点考
3.3 动物试验 虑微球材料组成、外观(包括形状、表面缺陷、颜
栓塞微球产品的动物试验主要用于评价临床前 色、溶液清澈度)、粒径分布、可吸收性、可压缩
产品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通过产品操作性 性、悬浮性能,以及导管的输送性能等。针对拟评
能评价可行性,通过组织反应评价安全性,通过栓 价产品与同品种产品的性能差异,可以考虑通过动
塞效果(血管再通、异位栓塞)评价有效性。试验 物试验提供支持性资料以论证两者的等同性。
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 结语
1)受试产品和对照。动物试验中验证的栓
(
塞微球的粒径应考虑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所申报 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栓塞微球的功
产品的所有粒径。因为小粒径的栓塞微球更易从栓 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新材料、新型结构设计
塞血管部位逃逸从而造成异位栓塞,建议动物试验 的产品将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产品开发应从临
尽可能选用同一注册单元内的小粒径栓塞微球。另 床使用风险出发,以患者最终受益为评价要求,科
外,建议选择与受试产品适用范围相同的已上市同 学地制定评价指标,保证产品安全有效。本文从管
类产品作为对照组。 理属性、产品描述、非临床研究、临床评价4个方
( 面探讨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栓塞微球的注册审评关
2)实验用动物。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成年
动物,如猪或羊,并根据产品的适用范围综合考虑 注点,以期为该类产品的研发和注册提供参考,促
靶血管的选择,如肾动脉、脾动脉等。 进更加安全有效的产品上市,提高公众用械可及
3)观察时间。一般根据栓塞微球能够达到
( 性,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