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渔业研究》2025年第3期
P. 80

渔业研究 2025,47(3) :337 − 345                                           http://www.hyyysci.com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DOI:10.14012/j.jfr.2024152


                张 艺. 不同碳源对大黄鱼育苗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水质及育苗效果的影响[J]. 渔业研究,2025,47(3) :337 − 345.
                Zhang Y. Effects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on the bioflocs formataion, water quality and seeding effects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crocea) seedling water[J].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2025,47(3) :337 − 345.

                        不同碳源对大黄鱼育苗水体生物絮团形成、

                                         水质及育苗效果的影响



                                                        张    艺

                                          (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目的】生物絮团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发挥了节水减排的作用,该技术目
                  前已被应用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人工育苗。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碳源对大黄鱼
                  育苗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水质及育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葡萄糖、蔗糖和红糖为碳源并
                  作为试验组,C/N        均为   15,对照组不加碳源,进行大黄鱼鱼苗培育试验。【结果】经过                              30 d
                  的培育,各试验组生物絮团沉降体积(BFV)和总固体颗粒悬浮物(TSS)含量极显著高于
                  对照组(P<0.01) ,其中红糖组            BFV  值和  TSS  值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各试验组生
                  物絮团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中红糖组生物絮团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
                  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 ;各试验组间氨氮、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均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各试验组亚硝酸盐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其
                  中红糖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 ;各试验组                                 pH  值显著低于对
                  照组(P<0.05) ,其中红糖组           pH  值最低,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 ;各试验
                  组大黄鱼鱼苗绝对生长量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中红糖组大黄鱼鱼
                  苗绝对生长量最大,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 ;各试验组大黄鱼鱼苗存活率均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中红糖组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
                  (P<0.05) 。【结论】各试验组均获得了更好的养殖水质和养殖效果,其中以红糖作为碳源
                  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大黄鱼生物絮团育苗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黄鱼;碳源;生物絮团;水质

                  中图分类号:S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 9848 (2025) 03 − 0337 − 09

                  生物絮团技术由以色列养殖专家 Avnimelech              [1]   等 [9]  发现在罗非鱼养殖中使用生物絮团技术,能
              于  1999  年首次提出,该技术主要是通过人为向养                      减少换水率      14%  以上。一些研究认为,不同碳源
              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                            会影响生物絮团的结构和营养组成                [10-11] ,如  Crab
              (C/N) ,一方面利用异养菌吸收水体中无机氮;                         等 [12]  的研究表明,不同碳源会影响生物絮团蛋白
              另一方面快速繁殖的异养菌能够絮凝成生物絮团,                           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组成。在养殖
              可以被养殖生物摄食,减少饵料的投入。该理论提                           水体中提供适合的碳源,对于生物絮团的形成和利
              出后,不同的碳源、C/N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引起                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
              了国内外专家们的兴趣           [2-6] ,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可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属石首鱼科(Sc-
              以实现水产养殖的少换水,甚至零换水                   [7-8] 。Crab  iaenidae) 、黄鱼属(Larimichthys) ,是中国较具特


                   收稿日期:2024-12-05    修回日期:2025-02-06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     STS  计划配套项目(2021T3059)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21R1036001)
                   第一作者:张 艺,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产生物增养殖技术。E-mail: 414327765@qq.com
              ©《渔业研究》编辑部。本文为使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的开放获取作品。
              ©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4.0 license.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