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9

2024 年 4 月 第 48 卷 第 4 期                                                                     本刊专稿


              以通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而言,一项质性研究的可转移性指读者能够把从研究
              SDT)的心理需求来进行理解(这是一个演绎逻辑)。                           中得出的发现和理解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经验中,即研
                  施万特(Schwandt)    [13]  指出,质性研究中的分析通             究结论是否可以与读者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或者读
              常涉及所有形式的推理,包括归纳(inductive)、演                        者能否从中找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所以,与量
                                                            ①
              绎 (deductive)和 溯 因 推 理 (abductive  reasoning) 。     化研究的推广性不同,质性研究的可转移性不依赖于
              abductive reasoning 又被译为推测性推理,是从一个观                 样本量的大小,而取决于研究参与者的经验是否能够
              察或一组观察开始,然后寻找最简单和最可能的解                              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一种社会事实。
              释。溯因推理则是在已知的信息不足以进行演绎或归                              4.2 质性研究的样本问题
              纳推理时使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它通常发生在探索性                                 根据研究范式的不同,样本量的体现亦有所差
              研究中,研究者试图构建一个假设来解释观察到的现                             异。许多质性研究者认为,单一样本是可行的,如自我

              象,即使这个假设可能不是唯一可能的或最终的解                              民族志和案例研究等。同时,较大的样本量亦存在可
              释  [14] 。这个过程与归纳和演绎推理不同,并不保证得                       能,如扎根理论和主题研究可能涉及上百个样本                        [17] 。
              出正确的结论,但它可以生成随后可进行检验的假                              总体而言,质性研究并未对样本量进行严格规定,但对
              设。因此,有些学者也认为“溯因”在链接归纳与演绎                            样本质量有一定要求,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饱和度
              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建立起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saturation)和丰富性(richness)上。然而,进行扎根理
              对话的桥梁 。                                             论研究时也须关注量的层面,以确保饱和度的达成。
                        [15]
               4 操作层面的误区                                              在质性研究中,抽样原则通常遵循目的抽样,而非

               4.1 质性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随机抽样。在确定样本时,应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受
                  质性研究到底需不需要像量化研究一样强调代表                           众设定抽样标准(仅为标准抽样方法之一)。具体的抽
                                                                  样策略包括雪球抽样、理论抽样、最大变异抽样等多
              性?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理解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对
                                  ②
              概括性(generalizability )和可移植性/转移性(transfera-          种方式。
              bility)的不同考虑。                                        4.3 关于研究者在场的问题
                  量化研究试图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更大的人群中,                               某些质性研究,如民族志研究,强调在场(being
              并基于统计推断进行预测,称为统计推广性、统计普适                            there)的重要性。这种在场并非仅限于在场观察,而是
                                                                  要求研究者深入参与,以获取局内人(insider)的视角与
              性(statistical generalizability),或可理解为对外代表。
                                                                  经验。尽管部分论文在研究设计中提及采用参与式观
              统计推广性依赖于样本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样本量以推
              断整个人群。                                              察,但实际上仅停留在作为旁观者的考察层面。例如,
                                                                  一篇以参与式观察法研究某村舞龙活动的论文,研究
                  质性研究采用的是自然概括性(naturalistic gene-
                                                                  者并未真正融入舞龙活动,而仅限于现场观察、询问或
              ralizability),或可理解为对内代表(internal generaliza-
              bility),即结论能不能全面、深入地反映这项特定研究                        短暂走访村庄。此类观察方式并未满足在场的要求,
                                                                  仅能视为一般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要求研究者作为
              所选特定人群/案例/参与者的所有情况。这意味着研
                                                                  成员参与其中,并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参与者的内部经
              究结果的可信度和适用性更多地依赖于研究的深度和
              背景情境的详细描述,以便读者可以判断这些发现在                             验,从参与者视角对体育活动或现象进行理解和阐释。
              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其他类似情境                [16] ,这就涉及另外一             然而,并非所有质性研究都要求研究者进行参与
              个重要概念,即可转移性。                                        式观察或从局内人的角度收集和分析数据。一些质性

                  可转移性是指研究结果在不同情境或群体中的适                             ①溯因推理,也称为“归纳”,是一种逻辑推断形式,它从一个
              用性,是对概括性概念的一种质性研究视角。可转移                             观察或一组观察开始,然后寻找最简单和最可能的解释。这个过程
              性关注的是研究发现是否可以被读者转移到其他相似                             与演绎推理不同,并不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它可以生成随后可
                                                                  进行检验的假设。因此,“溯因推理”在字面上意味着通过追溯原
              情境中,而不是简单地将结果普遍适用到所有情境。
                                                                  因进行推理或推断,这凸显了溯因推理的本质,即作为一个过程,寻
              这与量化研究中的“泛化性”或“推广性”略有不同,后                           找一组观察结果最可能的解释。
              者侧重于统计上的代表性和更广泛的适用范围。简单                                      ②Generalizability 也可译为泛化、普遍性。

                                                                                                                05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