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P. 10
专家组. 体育学质性与量化研究:差异、误区与应对
研究,如现象学、叙事研究、主题研究和扎根理论等, 反映,即承认社会科学研究是有价值取向的。
并不一定需要研究者成为局内人。对于作为局外人 总之,质性研究旨在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
(outsider)的研究者而言,如何理解和解读被观察和访 象的复杂性。它强调主观经验、社会构建的现实以及
谈者的经验,涉及研究者角色和定位的问题。确定研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
究者角色通常需要建立在反思性立场(reflexivity)的基 到方法论,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应
础上。一项高质量的质性研究应包含反身性思考的陈 用其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以确保研究的深度和质
述,这里并非追求简单的是非问题,而是要明确告知读 量。在使用或评估具体质性研究时,需要考虑其设计、
者,研究者在各项研究中的角色及其对研究的影响。 执行和分析的整体性,以及如何在特定的研究背景中
质性研究的这种反思性正是其对待研究结论的客观性 应用其发现。
体育学量化研究亟待“思想转向”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王富百慧
1 体育学量化研究能力有待提升 等。学者做量化研究如同教练员指导比赛,懂量化技
最近 20 年,我国的体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术仅仅是知道在什么比赛中该用什么技战术,但技战
逐渐从思辨式的讨论转向量化式验证。伴随着量化技 术布局是否合理有效,必须在比赛中才能见分晓。这
术的日渐成熟,一些学者逐渐表现出对方法技术的依 意味着只学会了量化技术并不代表真正懂得如何搞
附,将量化等同于研究,将计算公式等同于科学推理, 好体育研究,更不能仅凭几个模型结果就盲目地“指
将量化技术误认为是一切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在研究 点江山”,因为除了科学性之外,体育学研究还要关注
中,我们时常看到“用复杂方法验证常识问题”和“结 “现实性”,在假设-验证之间我们很难穷尽地验证
论域大于问题域”等现象。这一方面源于理论框架和 “现实”,要想读懂体育的“现实性”还需要大量的实
概念之间缺乏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对真实世 践。因此,笔者强调体育学量化研究的能力有待提
界不够关切,对研究问题和因果机制的解释缺乏根 升,并非倡导再多学几种量化技术,而是要避免形式
基。对量化技术的应用有余,而对理论贡献和学术价 化的量化路径依赖,在做量化研究的同时,要走出去
值的把握不足,已成为部分体育学量化研究不断被质 看社会、提问题、想策略,将二者结合才能做出更接
疑和否定的根源。 地气、更有价值、更有思想的研究。
每年体育类期刊刊登大量量化研究的论文,希望 2 对体育学研究中“量化至上”倾向的反思
通过数据和模型让研究看起来更“科学”,但相关内 体育学量化研究中数学模型的“虚假繁荣”反映
容并未得到政界、业界等应有的关注,尤其在面临亟 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体育学研究不应被数学公式
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几乎很难在数字堆砌的文字中 所约束,进而“为定量而定量”,而应发现体育问题、解
找到应对策略。是做量化研究不好、不对,还是我们 释体育现象、证明体育规律。体育学量化研究中重验
做量化研究的能力有待提升?笔者认为应该是后 证、轻思考的“技术至上”取向导致“方法主义”困境,
者。做自然科学研究要求科学性、客观性和普适性, 这一实用性倾向的背后使得机械套用量化方法、理论
但体育行为本身带有主体性、主观性和独特性。这就 底蕴不足、学科格局陷入公式崇拜、方法有余而方法
决定了在体育学研究中除了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等自 论不足等问题频现。经验研究发展迅速与理论研究发
然科学研究外,只要与体育行为相关的内容就不能强 展缓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研究范式也逐渐割裂并分
调绝对的量化,因为体育行为的主体是人而非技术, 化为纯碎的思辨与绝对的实证 2 种看似“水火不相
只有人才能在海量数据中读懂体育,解读体育行为变 容”的形式。其结果不仅在理论创新上严重不足,实证
化的规律、体育发展的底层逻辑以及体育运作的规律 研究的结果也是看似华丽前沿,实质上却严重脱离实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