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水产学报》2025年第8期
P. 34

陆莉莉,等                                                                 水产学报, 2025, 49(8): 089603
                                      20                                      20

                               C2 (9%)
                                                                      C2 (11.3%)
                                      10
                                         3n                                   10
                                       0
                           −20   −10     0    10    20    30                 2n
                                                                               0
                                        2n    C1 (12.7%)        −20    −10       0      10     20
                                     −10                                            3n   C1 (15.4%)


                                                                             −10
                                     −20


                                     −30                                     −20

                                       (a)                                     (b)
                                      20                                      20


                                                                      C2 (8.5%)
                               C2 (11%)
                                      10                                      10


                                   2n
                                       0                                 2n    0        3n
                        −20     −10      0    3n  10    20      −20    −10       0      10     20
                                                C1 (17.7%)                          C1 (27.3%)
                                     −10                                     −10




                                     −20                                     −20
                                       (c)                                     (d)
                                    图 4    福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间的表观遗传变异主坐标分析
              (a) 外套膜,(b) 鳃,(c) 性腺,(d) 闭壳肌;2n. 二倍体,3n. 三倍体。
                             Fig. 4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of diploid and triploid tissues in C. angulata
              (a) mantle, (b)gill, (c) gonad, (d) adductor; 2n. diploid, 3n. triploid.
              3    讨论                                          果较低,这可能受物种自身的甲基化修饰程度
                                                               影响。此外,实验中选用的技术方法                     (MSAP
                   本研究使用       12  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分析福                 或  F- MSAP) 和引物组合数量的不同也可能造成
              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的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信                             差异。结果显示,外套膜、鳃、性腺和闭壳肌
              息,发现各组织具有不同的               DNA  甲基化水平。           组织的全甲基化水平均高于半甲基化水平,表
              其中,二倍体和三倍体的外套膜、鳃、性腺和                             明在福建牡蛎二倍体与三倍体中                 CCGG  位点处
              闭壳肌组织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                    21.05%  和     DNA  双链甲基化占主导优势。这与泥鳅 、褐
                                                                                                     [2]
              21.73%、20.44%   和  18.65%、22.04%  和  22.55%、     鳟  [18] 、金乌贼  (Sepia esculenta) 、马铁菊头蝠
                                                                                           [31]
              21.12%  和  33.56%,这与栉孔扇贝         (Chlamy far-    (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32]  等动物的研究结
              reri) 各组织甲基化水平         20.90%~21.70%  非常相        果类似,但与虾夷扇贝             (Mizuhopecten yessoen-
                [28]
              似 。有研究表明,水产动物的                 DNA  甲基化水         sis)、长牡蛎的甲基化模式不同。虾夷扇贝的全
                                                                                                  [33]
              平通常在     20%~50%  [7, 29-30] 。与此相比本研究的结          甲基化与半甲基化表现出相近的水平 ,长牡
              https://www.china-fishery.cn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6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