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1 - 《水产学报》2025年第8期
P. 221
郑家浪,等 水产学报, 2025, 49(8): 089618
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和大黄鱼 [30] 要通过质构剖面分析法检测硬度、弹性、胶黏
[29]
等不同鱼种的体形评估中。基于标志点的几何 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指标。然而,这种方法
形态测量技术是研究鱼类形态的有效方法,能 容易受到鱼规格、不同部位、样品几何形状、
够捕捉到传统测量方法或肉眼观察难以发现的 厚度和储存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1-42] 。鉴于
[31]
结构差异 。在本研究中,肥满度、体长/体高 前期研究的重复性较差,实验采用组织学观察
及几何形态的综合评分排序:野生 (92.66) > E 肌纤维特征的方法来评估肌肉质地。肌纤维密
[43]
区 (92.01) > D 区 (89.08) > B 区 (75.37) > C 区 度是影响鱼肉质地的关键因素 。肌纤维密度
(75.26) > A 区 (66.87)。尽管 E 区大黄鱼的肥满 越大,肌内膜面积 (即肌纤维之间的间隙) 越小。
度和体长/体高评分略高于野生大黄鱼,但其几 因此,相较于单独使用肌纤维密度,纤维面积/
何形态评分低于野生大黄鱼 (87.43 vs. 92.56), 肌内膜面积比值 (MFA/IMA) 可更灵敏地反映大
表明几何形态学分析相比传统形态学指标能提 黄鱼的肌肉质地,比值越高,表明肌纤维之间
供更多的形态信息。这种形态学差异来源于不 的紧密程度越高,鱼肉的硬度和咀嚼感也越
[8]
[32]
同的养殖模式和水流速度 。野生大黄鱼或深 强 。较低的总游离氨基酸水平表明这些氨基
海网箱养殖大黄鱼比 A 区内湾筏式网箱养殖的 酸被迅速用于肌纤维合成,通常与较高的蛋白
大黄鱼面临更高的水流压力。Pakkasmaa 等 [33] 质积累和良好的生长率相关 [44] 。在本研究中,
观察到褐鳟 (Salmo trutta) 在快速水流中倾向呈 养殖大黄鱼的 MFA/IMA 评分均低于野生大黄
现更为流线型的体形。流线型体形可以减少水 鱼 (100),其中 A 区大黄鱼的评分最低,仅为 53.59
流引起的能量消耗,同时也是鱼类适应高速水 分。野生、E 区、D 区和 B 区大黄鱼的总游离
氨基酸含量评分均在 90 分以上,而 A 区大黄
流的一种机制 。
[34]
鱼的评分最低,仅为 47.4 分,这与其 MFA/IMA
鱼体颜色被视为评估水产鱼类品质的重要
评分最低的结果一致。综合 MFA/IMA 和总游
特征,并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 。颜色
[35]
较浅的大黄鱼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而金黄 离 氨 基 酸 含 量 的 评 分 结 果 , 排 序 为 野 生
(99.73)> D 区 (91.60)> E 区 (86.87)> B 区 (81.56)>
[5]
色体色更受青睐 。大黄鱼金黄色皮肤的形成
C 区 (77.52)> A 区 (50.60)。一般认为,流线型
主要归因于皮肤中黄素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丰
鱼类 (如野生、D 区和 E 区的大黄鱼) 需要持续
富储存 。与上述研究一致,野生大黄鱼的黄
[4]
游动,以消耗游离氨基酸来满足高肌纤维密度
色更深,叶黄素含量也高于养殖大黄鱼。如
和能量代谢的需求 。相反,体型偏胖的鱼类
[45]
Lim 等 [36] 所述,水产养殖条件会对鱼体的自然
游泳速度较慢,往往通过减少肌纤维而增加脂
皮肤颜色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光照可引起黄
[46]
肪和游离氨基酸的积累 。
素细胞收缩,导致黄色变浅 [35, 37] 。在海上网箱
肌肉的营养价值是大黄鱼品质评价的重要
养殖的大黄鱼因受到更多阳光照射,导致黄素
方面之一 。前期研究已明确,粗脂肪、水分、
[47]
细胞收缩,皮肤颜色较浅;相比之下,生活在
∑n-6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 ∑n-3/∑n-6 比值是决定
深海的野生鱼类受光照影响较小,使黄素细胞
大黄鱼品质的关键营养参数 [7-8] 。在本研究中,
[14]
伸展,皮肤颜色更为金黄 。这一发现与当前
由于脂肪含量较低,野生、E 区和 D 区大黄鱼
研究结果一致,即大黄鱼在夜间呈现的黄色体 的粗脂肪评分均为 100 分。较低的粗脂肪含量
色比白天更深。尽管水生动物通常无法自行合 通常意味着较低的肥满度,鱼体呈现出消费者
成类胡萝卜素,但它们可以通过代谢修饰将膳 偏好的流线型体形,并且与较高的水分含量、
食中的类胡萝卜素转化为特定组织中的形式 。 较高比例的∑n-3/∑n-6 PUFAs 密切相关 [5-6, 39, 48-49] 。
[38]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大黄鱼能摄食到富含虾青 优质鱼类的肌肉纤维通常细密,并具有较强的
[39]
素和叶黄素的甲壳类和藻类 ,这解释了养殖 持水能力 [50] 。这一特性也解释了野生、E 区和
*
大黄鱼的 a 值和 b 值均低于野生大黄鱼的原因。 D 区大黄鱼为何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及相应的
*
因此,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和虾青素能够显著 高评分。脂肪酸组成作为评估食用鱼类营养价
增加大黄鱼体色,使其体色更接近野生大黄鱼 。 值的重要指标,在评价大黄鱼的营养质量方面
[40]
[51]
质构特性是衡量鱼肉质地的重要因素,主 具有关键作用 。Σn-3/Σn-6 比值在健康评估中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https://www.china-fishery.cn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