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摩擦学学报2025年第4期
P. 136

624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第 45 卷

            和位移;k 为液膜刚度;c 为液膜阻尼;k 和c 分别为                       2    辅助密封接触特性研究
                                                   so
                                               so
                     z
                                  z

            弹性元件和辅助密封的综合刚度和阻尼.
                                                               2.1    半经验模型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分析指出辅助密封
                                                                   接触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也是影响动特性的关
            对密封系统动特性的影响不能再采用单一的刚度和
                                                               键. 图4所示为O形密封圈约束情况.早期O形圈接触模
            阻尼来量化,摩擦力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8,22] . 为
                                                               型的建立多通过接触力学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更全面的描述辅助密封的影响,需要建立考虑摩擦力
                                                               以获得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较高准确度的经验公式.
            的动力学模型. 现有的模型一是将辅助密封表示为阻                           1967年,Lindley等  [30] 在对侧向无约束[图4(a)]的橡胶
            尼c 和摩擦力R,如图3(a)所示,在动力学方程中引入符                       O形圈的挤压试验中获得了接触压力分布与压缩率之
               o
            号函数来表示摩擦力的方向           [23-24] . 在一些复杂机构中,弹        间的半经验公式,结果在20%压缩率的范围内能够与
            簧力作用在补偿环的安装座上. 辅助密封位于补偿环                           Hertz接触有较好的一致性. 随后,Johannesson等         [31-32] 和
            和安装座之间,被表示为刚度k 、阻尼c 和摩擦力R,                         Karaszkiewicz 相继提出了描述具有单侧约束[图4(b)]的
                                                                           [33]
                                        o
                                               o
            如图3(b)所示. 并将摩擦力R以干摩擦的等效阻尼表                                                                     [33]
                                                               O形圈接触压力分布的半经验模型. 其中Karaszkiewicz
            示 [25-26] ,用综合阻尼  c 替代c 和R来简化计算        [27-28] . 2种
                               ′
                                    o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和试验,考虑了O形圈的几何尺寸
            模型中补偿环的动力学方程分别如式2(a)和(b). 即,辅                      和材料属性[式(3)],对接触宽度、接触压力和变形形
            助密封主要通过产生刚度、阻尼和摩擦力来影响密封                            状做出了说明,计算结果与有限元仿真有较好的一致
            系统的动特性.                                            性 ,在目前O形辅助密封圈接触压力计算中应用较
                                                                 [34]
                辅助密封的刚度和阻尼受到材料属性、挤压变形                          多. Dragoni等 建立了双侧约束[图4(c)]的O形圈线弹
                                                                           [35]
                                     [29]
            和介质压力等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需要通过试验测                            性理论模型,但对大泊松比(υ>0.489)材料的准确性较
            量准确获得. 摩擦力和辅助密封与配副表面的接触压                           差,且双侧约束的情况不符合辅助密封的工作条件.
            力和摩擦状态等有关. 现有研究中也主要从接触特                            在辅助密封的接触压力计算中不推荐使用.
            性、摩擦特性以及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刚度和阻尼的测                                     N 0   π
                                                                                        2
                                                                            = (2ε+0.13) ;L = π(D+d)       (3)
            量等方面开展. 本文中以此为主要脉络,综述机械密                                    ELd   6
            封动特性中辅助密封研究的发展历程.                                  式中,N 为加载力;E为材料弹性模量;D为O形圈内
                                                                      0
                                                               径;d为O形圈线径;ε为压缩率.
              m s ¨z 2 −c z ˙z 1 +(c z +c o ) ˙z 2 −k z z 1 +(k z +k s )z 2 +Rsgn˙z 2 = 0
                                                                           [36]
                                                                  Nicolin等 根据接触力学以及弹性变形推导出
                              +1(˙z 2 > 0)
                              
                        sgn˙z 1 =  −1(˙z 2 < 0)        (2a)    了O形圈更为详细的数学物理模型,考虑了弹性模
                              
                                                              量、泊松比和硬度等材料特性,将接触压力分段表示.
                                0 (˙z 2 = 0)
                                                                                                          [37]
                                                               但是在接触压力和变形的关系上参考了非协调接触 ,
                m s ¨z 2 +c (˙z 2 − ˙z 3 )+c dyn (z 2 −z 1 )+k o (z 2 −z 3 ) = 0  (2b)
                      ′
                                                               与超弹性体的大接触有一定的区别.
            式中,c 为辅助密封阻尼;R为辅助密封摩擦力;k 为                             Kim等 的滑移试验分析发现Lindley公式低估了
                                                                         [38]
                   o
                                                       o
            辅助密封刚度;       c 为辅助密封阻尼和摩擦力的综合阻                    O形圈的接触压力,摩擦系数对接触压力的分布有较
                           ′
            尼,c  dyn 为无惯性黏弹性层,用于表示液膜的作用;                       大的影响. 通过对Hertz接触理论引入峰值接触应力和
            z 为安装座的位移.                                         接触宽度的控制因子,能够获得考虑摩擦影响的接触
             3

               (a)         z 2 , z 2     z 1 , z 1     (b)         z 3 , z 3 ·      z 2 , z 2      z 1 , z 1 ·
                                                                                      ·
                             ·             ·
                   k S
                                   k Z
                                                                          c O             c dyn
                                                           k S
                          m S                                     m sp
                  c O                   Rotating                                   m S            Rotating
                       Compensation      ring                   Follower       Compensation        ring
                          ring     c Z                                      k O   ring
                   R
                                                                          R
                 Fig. 3    Dynamic model with frictional force: (a) damping and friction model; (b) stiffness, damping and friction model
                              图 3    含摩擦力动力学模型:(a)阻尼和摩擦力模型;(b)刚度、阻尼和摩擦力模型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