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4期
P. 116

第 4 期                      张关震, 等: 不均匀组织ER8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研究                                      559

            塑变流线萌生和扩展,多位于珠光体团界及其团界处                            小,平均约50 nm,其衍射环形貌[见图6(d)]显示,正常
                                                                                                   [32]
            的先共析铁素体处,其扩展路径相对曲折,如图5(a)所                         组织已发生纤维化形成了织构,这与陈等 的研究结
            示. 而不均匀组织RCF试样的裂纹多位于不均匀组织                          果相似. 由此表明,上贝氏体的变形及组织细化程度
            处,由于组织中存在上贝氏体,其裂纹多沿上贝组织                            均不及车轮正常组织明显,这也印证了前文的判断,
            和珠光体的边界萌生和扩展,当遇到大面积上贝氏体                            即上贝和正常组织变形的不协调应是引起RCF裂纹
            时,裂纹从上贝组织的渗碳体颗粒间穿过,裂纹在不                            在其边界处萌生和扩展的原因.

            均匀组织中的扩展路径较为平直,如图5(b)所示. 从裂                        2.3    原位拉伸性能及其微观分析
            纹扩展路径的曲折程度来看,裂纹在不均匀组织中的                                车轮踏面不均匀组织区域和基体正常组织区域
            扩展更为容易.                                            的原位拉伸结果如图7所示. 从图7中可以看出,踏面
                由上述OM形貌判断不均匀组织RCF裂纹在上贝                         不均匀组织的抗拉强度(684 MPa)不及基体正常组织
            和正常组织边界处萌生和扩展的原因应与上贝和正                             (713 MPa),但踏面不均匀组织的弹性变形阶段相对较
            常组织塑变程度的不同有关. 为验证这一判断,采用                           长[图7(a)],弹性极限(282 MPa)比基体组织(247 MPa)
            FIB精细加工技术在RCF裂纹萌生处[图5(b)]切取上贝                      更高.
            和正常组织试样进行TEM观察,上贝组织的TEM形貌                              对车轮踏面不均匀组织在拉伸形变过程中裂纹
            如图6(a)所示,其渗碳体仍然呈现短棒或颗粒状,与原                         的萌生和扩展行为进行了原位观察,图8所示为裂纹
            始形貌基本一致,如图1(f)所示,但铁素体的片条间距                         萌生和扩展初期形貌的扫描电镜(SEM)照片. 裂纹萌

            较原始组织有所减小,约200 nm,其衍射环形貌[见图6(b)]                   生于颈缩最为明显的试样中部[见图8(a)],该区域中的
            表明,铁素体晶粒得到了细化. 正常组织的TEM形貌                          上贝组织比例较高,可观察大量断续分布,且平行于
            如图6(c)所示,对比其原始组织[见图1(e)],其组织中                      加载方向出现短棒状渗碳体,裂纹从这些短棒状渗碳

            已观察不到明显渗碳体存在,铁素体片层间距明显减                            体之间穿过,遇到珠光体团后,主裂纹出现了分支,分









                                  Cementite





                                                200 nm                                             5 1/nm

                       (a) Upper bainites microstructure                  (b) Diffraction ring of upper bainites














                                                 Surface
                                          100 nm                                                   5 1/nm

                         (c) Normal microstructure                     (d) Diffraction ring of normal microstructure

                                    Fig. 6  TEM profile of crack Initiation area on sample surface layer
                                           图 6    试样表层裂纹萌生区域形貌的TEM图像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