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摩擦学学报》2020年第3期
P. 131

第 3 期                         刘勇, 等: 粗糙表面统计接触模型的提出与发展                                        397

       从微凸体内部发生初始屈服到整个微凸体发生                           (STM)等. 虽然由于仪器分辨率的原因,不同仪器测量
   塑性变形过程中,微凸体处于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共                            同一表面得到的表面形貌会略有差别,但是通过测量
   存的状态,即弹塑性变形状态.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                          得到的粗糙表面上每一点的高度坐标是1个客观存在
   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弹塑性接触的闭合解. 大多数已                           的确定值,所得表面是1个已经明确界定了的特定表
   发表的模型通过研究球体和平板之间的接触来简化                             面(a well-defined surface). 对粗糙表面的确定性描述
   分析,并应用有限元法          [32-46] 或者弹性理论和近似解的            是建立确定性接触模型、进行表面接触数值模拟的基
   组合来模拟这种接触,该研究思路首先由Sinclair和                        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大规
                [7]
   Follansbee提出 . 这类弹塑性模型可以分为三大类:                     模数据的高效计算已经得以实现,这促使以粗糙表面
   即压平模型、压入模型和综合模型                [7, 20] . 在压平模型     确定性模型为基础的表面接触的数值模拟受到越来
   中,平面被认为是光滑的刚性平面,整个变形发生在                            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并且已经成为摩擦学领域的1个
   微凸体中. 在压入模型中,认为微凸体是刚性的,平面                          重要的发展方向.
   是可变形的. 而综合模型中认为接触的两个物体都是                               (2) 统计描述
                              [47]
   可变形的. 尽管Jackson和Kogut 明确指出了压平模                         对粗糙表面的统计描述为反映其随机特性提供
   型和压入模型之间的区别,但是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接                            了方法 ,可分为随机过程描述和微凸体高度分布描
                                                            [11]
   触建模时并没有考虑二者的区别.                                    述. 随机过程描述是将粗糙表面相对于其平均平面的
       在高载荷下,当塑性变形扩展至整个微凸体时,                          偏离看作是1个随机过程,即假设表面上各点的高度
   认为此时微凸体达到完全塑性变形状态,和弹性变形                            坐标的取值为随机过程,并可通过一定的分布函数和
                                            [7]
   一样,塑性变形也是弹塑性问题的1个极限状态 . 关
                                                      自相关函数加以描述,由此确定粗糙表面的几何形貌.
   于塑性变形的解析分析,目前常用的思路是忽略微凸                            微凸体高度分布描述假设微凸体的高度和曲率满足
                             [48]
   体的下沉和堆积,采用Tabor的 布氏压入试验结果来                         某种统计规律,通过给定统计分布函数来确定. 由此
   表示微凸体发生完全塑性变形时的平均接触压力                      p pa 、  可见,微凸体高度分布描述是对随机过程描述的简
   接触面积    a p和接触载荷    f p  [49] :                    化,它将1个包含多尺度信息的粗糙表面简化为单一
                       p pa = H               (5)     尺度的表面. 在用统计方法描述粗糙表面时,为了利

                      a p = 2πRω              (6)     用已有的接触力学理论进行接触分析,通常还需要确
                                                      定微凸体顶端的形状以及表面上微凸体的数量. 对粗
                     f p = 2πRωH              (7)
                                                      糙表面的统计描述的最大优点在于,其表达方式简单
   式(5)和式(7)中,   H为材料硬度,认为材料硬度 与材
                                           H
                                                      明了,这极大简化了粗糙表面间接触方程的推导,有
   料屈服强度      σ y 满足关系式   H = 2.84σ y(有时系数也取
                                                      利于进行粗糙表面间的快速接触分析.
   为3).
                                                          (3) 分形描述
   1.2    粗糙表面的描述和表征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粗糙表面的形成实
       在对粗糙表面进行接触建模来分析其接触行为
                                                                                [52]
                                                      际上是1个非平稳的随机过程 ,微凸体的高度分布
   和接触特性之前,需要对表面的拓扑形貌进行准确合
                                                      与采样长度相关. 将粗糙表面进行放大后,更多更小
   理地刻画,具体来讲通过明确粗糙表面微凸体的数
   量、大小(高度、曲率半径)、形状和位置等参数来描述                          的细节会显现出来,即粗糙表面具有分形特性,因此
                    [50]
   和表征1个粗糙表面 . 目前,大致可以将对粗糙表面                          可采用分形参数(分形维数           D和特征长度尺度系数          G)
   的描述归纳为以下三类:确定性描述、统计描述和分                            来描述粗糙表面的几何形貌,这样一来便能包含粗糙
                                                      表面的多尺度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对粗糙表面的随
   形描述.
       (1) 确定性描述                                      机过程描述实际上也包含了多尺度信息,统计学参数
       对粗糙表面的确定性描述方法很少对表面的几                           和分形参数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目前
   何形貌进行假设,即不需要对微凸体的形状和高度分                            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揭示. 对粗糙表面的分形描
   布等参数进行假设,而是利用表面形貌参数的数字化                            述是建立分形接触模型的基础,在利用表面粗糙度测
                                    [51]
   技术手段来获取表面形貌的具体参数 ,常用的表面                            量仪器提取表面形貌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分形理论计
   形貌测量设备有针触式表面轮廓仪、扫描电子显微镜                            算表面的分形参数,由此确定其形貌特征,生成粗糙
   (SEM)、 原 子 力 显 微 镜 (AFM)、 扫 描 隧 道 显 微 镜            表面,之后进行接触建模工作.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