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75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168
以南大部地区为负距平,尤其是宁夏南部到四川的 标准(陶诗言,1980),暴雨区在 850 hPa 以下有弱
负距平超过-4 hPa,表明地面上西北路冷空气势力 ( )
的位势不稳定 ∂θ se < 0 ,但中低层中高纬干冷空
偏弱,无法翻越贺兰山进入暴雨关键区。较一般暴 ∂p
-1
雨过程,200 hPa 高空急流更强(急流核 40 m·s ), 气南压到 39°N,配合地面上北方大范围的正变压
500 hPa河套槽偏强,700 hPa南风急流区偏北(接近 与中低层较强的 EGR,导致 θ se 水平方向的梯度远
-1
38°N),850 hPa东南急流偏强偏东(急流核10 m·s , 远大于垂直方向。可见,贺兰山东麓一般暴雨过程
108°E 以西)[图 3(e),图 4(b),(e),(h),(k)]。 期间,中低层强的干侵入和持续的水汽输送,导致
700 hPa 在河套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分别有 2 个 湿层厚、动力抬升强,但热力强迫弱且主要集中在
气旋式环流[图4(h)标“C”处],850 hPa在河套北部 边界层,90%高湿集中在中层。
有气旋式环流[图 4(k)标“C”处],暴雨区位于该环 大暴雨过程中,较一般暴雨过程,暴雨区上空
流右侧的(东)南风气流,气旋结构较一般暴雨过 200 hPa 辐散偏弱 2 倍,中低层正涡度、比湿及 K 指
程强。 数偏强 1~3 倍[图 3(h),图 4(b),(e),(h),(k)]。
特大暴雨过程中,环流分布与大暴雨相似,但 这主要是因为两支低空急流北抬西进的位置更接
是南亚高压和副高显著偏强偏北,海南岛附近的热 近暴雨区,同时 700 hPa和 850 hPa的两个气旋式环
带系统也更活跃,海平面气压距平场的“东高西低” 流结构较一般暴雨过程强,而暴雨区恰好位于气旋
形势更明显,500 hPa 西风槽偏北(40°N 以北),较 环流右侧的(东)南风气流,有利于暴雨区的动力抬
气候态显著偏弱[图 3(c),(f)]。高低空急流最强 升和湿度增强。沿 106°E 的纬向-高度剖面可知
(200 hPa 急流核 44 m·s ,700 hPa 达 18 m·s ,850 [图 5(b)]:暴雨区的上升运动贯穿整个对流层,
-1
-1
-1
hPa 达 11 m·s ),两支低空急流都穿过暴雨区,急 70% 以上的相对湿度在 300 hPa 以下,上升运动中
流轴偏西,河套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气旋式环 心-0. 2 Pa·s 位于暴雨区 850~350 hPa,90% 以上
-1
流更强[图3(f),图4(c),(f),(i),(l)]。 的高相对湿度位于 750~650 hPa 及 600~500 hPa,上
上述分析表明,贺兰山东麓暴雨期间,对流层 升运动中心强度和湿层厚度不及一般暴雨过程,但
中高层中高纬都呈西风平直气流;影响特大暴雨过 上升运动中心范围和低层湿度却更强;暴雨区在
程的南亚高压、副高、高低空急流等关键天气系统 775 hPa以下有 350 K以上的暖湿气团活动,中低层
最强最北,西风带锋面系统最弱;影响一般暴雨过 同样有干侵入南压到 39°N,但地面上暴雨区为负
程的副高和低空急流最南、高空急流最弱,西风带 变压。可见,较一般暴雨过程,大暴雨过程的低层
锋面系统最强。 更湿更暖,中高纬弱冷空气与低层暖湿气流在暴雨
4. 2 热动力特征 区交汇形成的锋面对流和锋区层状云降水量级更
一般暴雨过程中,200 hPa 辐散大值区位于高 大、持续时间更长、强降水范围更广、对流更强。
空急流轴南侧的暴雨区[图 4(a)]。500 hPa 正涡度 特大暴雨过程中,暴雨区850 hPa水汽和动力条
区处于槽前西南气流,暴雨中心位于正涡度次值中 件( q 850 >16 g·kg ,正涡度大值中心超过 9×10 s )
-5
-1
-1
-5
-1
-5
心 2×10 ~3×10 s [图 4(d)]。700 hPa 的正涡度区 及 不 稳 定 能 量 最 强(K 指 数 >32 ℃ ,CAPE>600
大值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气旋式环流[图 4(g) J·kg ),但是 200 hPa辐散、500 hPa和 700 hPa正涡
-1
标“C”处],正涡度中心在气旋中心附近,即急流区 度最弱[图 3(i),图 4(c),(f),(i),(l)]。沿 106ºE
-1
-5
的左侧,暴雨区涡度在 2×10 ~4×10 s [图 4(g)]。 的纬向-高度剖面可以看到[图 5(c)]:低空急流轴
-5
850 hPa 东南风受贺兰山阻挡,暴雨区为弱的负涡 上的南北向次级环流非常清晰,-0. 4 Pa·s 的上升
-1
度[图 4(j)]。同时,暴雨区位于500 hPa比湿( q 500 )> 运动中心和 0. 2 Pa·s 的下沉运动中心分别位于暴
-1
-1
4 g·kg 、700 hPa 比湿(q 700 )>8 g·kg 、850 hPa 比湿 雨区的南部和北部,都集中在850~750 hPa,其中上
-1
(q 850 )>12 g·kg 、K 指数>28 ℃、CAPE>200 J·kg -1 升气流贯穿整个对流层,下沉气流位于 650 hPa 以
-1
的区域[图 3(g),图 4(d),(g),(j)]。沿 106°E 的 下 ;中 层 干 冷 空 气 在 41° N 以 北 ,650 hPa 以 下
纬向-高度剖面可知[图 5(a)]:暴雨区的上升运动 θ se ≥350 K,850 hPa 以下 θ se ≥370 K,暴雨区上空低
和 70% 以上的相对湿度几乎贯穿整个对流层,上升 层 θ se 垂直梯度远远大于水平梯度,相对湿度≥90%
-1
运 动 中 心 -0. 3 Pa·s 位 于 暴 雨 区 南 部 750~500 和 θ se ≥370 K 的高湿高能区位于上升运动区,且中
hPa,90% 以上的高相对湿度位于 600~500 hPa;以 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可见,较一般和大暴雨过
假相当位温 θ se =350 K 作为暖湿气团与一般气团的 程,特大暴雨过程的“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层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