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70
5 期 陈豫英等:贺兰山东麓不同量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概念模型 1163
表1 贺兰山东麓不同量级暴雨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des of rainstorm processes in the eastern foot of the Helan Mountain
序号 一般暴雨过程 大暴雨过程 特大暴雨过程
1 2007年6月16日13:00 至17日12:00 2006年7月14日11:00至15日10:00 2016年8月21日19:00至22日08:00
2 2015年9月3日04:00至4日01:00 2009年7月7日08:00至8日07:00 2018年7月22日19:00至23日07:00
3 2015年9月8日01:00-20:00 2012年7月29日20:00至30日11:00
4 2016年7月24日05:00-12:00 2016年年8月13日15:00至14日14:00
5 2016年8月22日22:00至23日06:00 2017年6月4日15:00至5日10:00
6 2017年7月25日20:00至26日02:00 2017年7月5日03:00-18:00
7 2018年7月1日09:00至2日01:00 2018年7月19日03:00-10:00
8 2018年7月23日12:00-20:00 2018年8月6日12:00至7日16:00
9 2018年8月9日12:00至10日13:00 2018年8月31日19:00至9月1日17:00
10 2019年8月2日18:00至3日00:00 2020年8月11日11:00至12日08:00
11 2021年9月15日00:00至16日15:00
平均雨量/mm 19. 6 28. 9 9. 2
平均持续时间/h 15 21 13
最大雨量/mm 93. 8 174. 3 277. 6
最大小时雨强/mm 71. 4 84. 5 82. 5
暴雨总站次/次 133 361 46
一般暴雨站次/次 133 320 31
大暴雨站次/次 0 41 10
特大暴雨站次/次 0 0 5
短时暴雨总站次/次 257 288 89
一般短时暴雨站次/次 231 251 72
短时大暴雨站次/次 25 35 10
短时特大暴雨站次/次 1 2 7
平均雷电频次/次 144 159 1043
平均雷电强度KA 125 136 197
特大暴雨过程,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和小时雨强最 性、地形性、极端性增强。
大、持续时间最长、(大)暴雨和短时(大)暴雨频次 3 贺兰山东麓不同量级暴雨的斜压
最多、25 mm以上区域分布范围最广(表1)。
特大暴雨过程仅出现过 2 次,分别在 7 月和 8 性特征
月的下旬,平均雨量≥100 mm 的区域与 3 个 1~2 d 3. 1 Eady增长率
的站点高度重合,集中在贺兰山区中段[图 1(c), 贺 兰 山 东 麓 既 有 锋 面 暴 雨 ,也 有 暖 区 暴 雨
(f)]。对比一般和大暴雨过程,特大暴雨过程平均 (Chen et al,2021),Hoskins(1982)、Badger and
雨量最小、持续时间最短、暴雨和短时(大)暴雨频
Hoskins(2001)、Heifetz et al(2004)等 研 究 表 明 ,
次最少,但短时特大暴雨和雷电频次最多、最强,
EGR(Eady Growth Rate)是斜压最不稳定模态的线
25 mm以上区域最集中(表1)。
性增长速率,是衡量斜压性或涡旋增长速率的一个
上述分析表明,贺兰山地形对东麓地区暴雨的
常用指标,能够合理反映天气系统的斜压性,计算
分布和量级作用显著,量级越大,地形的影响越凸
公式(Hoskins and Valdes,1990;刘瑞鑫等,2021)
显。不同量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25 mm 的区域与
如下:
高频站点都在东坡山区较为集中,尤以贺兰山区中 | | | ∂U | | |
段最为集中;随着暴雨量级增大,强降水区域和暴 | | f || | ∂Z | | |
EGR = 0.3098 (1)
雨高频站点的重合度增高,暴雨的对流性、局地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