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69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162
带系统同中国暴雨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副高,它 2 暴雨标准和降水分布
的位置是暴雨环流分型的重要依据。中国多地暴
2. 1 使用资料
雨环流分型也主要依据副高位置确定,同时兼顾热
2006-2021 年贺兰山东麓 512 个自动气象观测
带和西风带系统,如:陶诗言(1980)根据副高的强
站逐时降水、雷电、常规气象探测、ERA5资料。距
度和位置将中国暴雨分为稳定的经向型、纬向型、
平相对于2006-2021年6-8月平均值。其中,ERA5
过渡型 3 种,并结合西风带和热带环流系统,进一
水平分辨率为 0. 25°×0. 25°、垂直 17 层(1000 hPa,
步分为深槽或南北辐合线、冷涡切变线、台风深入
950 hPa,900 hPa,875 hPa,850 hPa,825 hPa,800
内陆型等 12 种类型;Tu et al(2011)、Chen and Zhai
hPa,775 hPa,750 hPa,700 hPa,600 hPa,500
(2014)将中国中东部持续性极端降水分为双阻高
hPa,400 hPa,300 hPa,200 hPa,100 hPa,50
型和单阻高型;白肇烨和徐国昌(1991)也根据副高 hPa),时间分辨率为逐时,利用该资料进行热动力
位置将中国西北暴雨分为“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 诊断计算和环流分析。文中所用时间均为北京时。
型”和“副高西侧偏南气流型”,较多学者(陈豫英 文中涉及的所有地图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等,2021;孔祥伟等,2021;韩子霏等,2021;王成 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系统
福等,2019;钱正安等,2018;李博等,2018;黄玉 下载的审图号为 GS(2019)1711 的中国地图和 GS
霞等,2017,2019;蔡英等,2015;栾晨等,2015; (2019)3266的宁夏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赵庆云等,2014)对上述两种环流分型做了细化和 2. 2 不同量级暴雨和短时暴雨标准
补充,认为“东高西低”是西北东部暴雨的基本 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规范,结合宁夏实际情
特征。 况,定义一般暴雨:过程雨量 50 mm≤R <100 mm,
p
贺兰山东麓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位 一般短时暴雨:1 h 雨量 20 mm≤R <40 mm;大暴
1
于中国西北东部、宁夏北部干旱区,暴雨发生发展 雨:100 mm≤R <200 mm,短时大暴雨:40 mm≤R <
1
p
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西风带和副热带系统的 60 mm;特大暴雨:R ≥200 mm,短时特大暴雨:
p
相互作用是造成该地区暴雨的主要环流背景,不断 R ≥60 mm。
1
有中小尺度系统迅速发展,暴雨的突发性、局地性 依据上述标准,选取 2006-2021年贺兰山东麓
和破坏性强,常引发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23 次暴雨过程,其中,一般暴雨过程 11 次,大暴雨
造 成 严 重 的 人 员 伤 亡 及 经 济 损 失 。 冯 建 民 等 过程10次,特大暴雨过程2次(表1)。
2. 3 降水分布
(2012)、王晖等(2017)、邵建等(2018)、陈豫英等
一般暴雨过程的时间段和区域分布都较为分
(2018,2021)、杨侃等(2020)对该地区典型暴雨过
散,从 6 月中旬到 9 月中旬、2 d 以上的高频站点在
程形成的环流背景做了分析。但上述研究都是将
平原和山区都有出现。2~3 d 的站点主要集中在两
暴雨作为一个事件,并没有区分量级,即在同一环
个区域,其中贺兰山区中段与平均雨量≥25 mm 的
流背景下,该地区既可以出现 100 mm 以下的暴
集中区域一致,而东部沿黄河区域的分布极为零
雨,也可以出现 100 mm 甚至 200 mm 以上的暴雨,
散,与平均雨量≥25 mm 的区域并不对应[图 1(a),
或者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也同样可以出现相同量
(d)]。对流相对较弱,有 4次过程没有雷电,4次过
级的暴雨过程,结果导致预报员“即使知道了环流
程雷电频次<10 站次,1 次过程没有短时暴雨,3 次
型,也并不清楚暴雨的量级”,研究成果距离精准
过程短时暴雨<5 站次且最大小时雨强<30 mm。对
预报需求尚有差距。
比大和特大暴雨过程,一般暴雨过程小时雨强、雷
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
电频次和强度最弱、25 mm 以上强降水区域最
高时空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对比研究不同量级暴 小(表1)。
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关键影响因子,提炼贺兰山东 大暴雨过程在整个夏季 6-8 月都有出现,主要
麓分级暴雨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同时也为下一步研 集中在 7 月上旬到 8 月中旬(占比 70%),连阴雨中
究不同量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和 的暴雨过程较多(有 50% 过程持续时间≥24 h)。2 d
维持机理打下基础。成果将有助于增强该地区预 站点只有 3个,且非常分散,平均雨量≥50 mm 的两
报员对不同量级暴雨的形成机理认识,提升定量暴 个小区域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区银川段和平罗段,两
雨预报服务能力。 者所在区域并不对应[图 1(b),(e)]。对比一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