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77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170
                                   表2   贺兰山东麓不同量级暴雨过程前与过程中的环境对流参数变化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convective parameters between before rainstorm processes
                                   and in rainstorm processes in the eastern foot of the Helan Mountain
                              CAPE    K    SI  BLI   Ls  T85  T75     SRH            SR3     SR6   Hwet  Hwarm
               暴雨量级     时段                                                     BRN
                                                                                               -1
                                 -1
                                                                       2
                                                                         2
                                                                           -2
                                                                                        -1
                             / (J·kg )  /℃  /℃  /℃   /℃   /℃   /℃  / (×10 m·s )     / (m·s ) /(m·s )  /km  /km
               一般暴雨    过程前     160    32  1. 1  -0. 2  -45  26  15    0. 39    -1. 3  6. 7   12. 5  3185  4525
                       过程中     460    35  1. 0  -0. 4  -47  22  14    0. 15    -1. 3  7. 7   14. 2  4357  4649
               大暴雨
                       过程前     236    35  -0. 04 -1. 1  -48  27  17   0. 19    -1. 7  5. 9   8. 1  2206  4642
                       过程中     398    37  -0. 8  -1. 7  -51  24  15   0. 38    -1. 9  7. 4   10. 4  3598  4976
               特大暴雨    过程前     98     35  1. 0  0. 1  -49  21  15     0. 35    -1. 1  4. 7   10. 2  2022  4941
                       过程中     870    45  -3. 1  -3. 2  -56  26  14   0. 95    -2. 1  11. 6  16. 9  2781  5018

             定加大,有利于对流天气发生发展。除了 CAPE、                           过程的典型代表过程,结合上述研究,建立贺兰山
             T75、SR3、SR6,其他 7 个对流参数都是随着暴雨                       东麓不同量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图 6)。
             量级增大,绝对值增大,湿层厚度 Hweat 则相反,                         通过概念模型可以看到:低层高温高湿高能是贺兰
             它们的阈值可以作为多数贺兰山东麓暴雨定量预                              山东麓大量级暴雨的重要特征,尤其是特大暴雨,
             报指标,而 CAPE 等 4 个对流参数还需根据具体过                        而低空急流是对流环境反复重建的关键因素,它的
             程具体分析使用。                                           强弱和位置直接决定暴雨的量级;暴雨的范围和持
                  T75 在不同量级的暴雨过程中差别不大,不如                        续时间则与冷暖空气强度及其在暴雨关键区滞留
             T85对暴雨量级的指示性强,T75≥14 ℃适用于不同                        时间、活动区域相关。
             量级的暴雨过程,表明;随着暴雨量级增大,850                                一般暴雨过程中副高和低空急流偏弱偏南,有
             hPa与 500 hPa的温度递减率增大,中低层的静力不                       冷锋过境,南下冷空气较北上暖空气更强,500 hPa
             稳定加剧。一般暴雨 SR3、SR6 和 CAPE 的平均值                      和 700 hPa 动力抬升较强,850 hPa 动力和湿度、热
             高于大暴雨,表明:多数一般暴雨过程在对流层高                             力不稳定较弱,以锋区降水为主[图 6(左列)]。大
             低层的斜压性较大,图 2(a),(b),(d),(e)也反映                     暴雨过程的副高和低空急流较一般暴雨偏强偏北,
             了这一点。具体到暴雨过程,一般和大暴雨的                               贺兰山西侧有冷锋,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中低层动
                            3
                                 -1
             CAPE 从 10 ~10 J·kg ,50% 的大暴雨过程 CAPE                力、湿度和热力不稳定都较强,以锋面对流和锋区
                        0
                       -1
             在 10 J·kg ,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对流弱,而接近                        层云降水为主[图 6(中列)]。特大暴雨过程的副高
                  1
                                           3
             30% 的一般暴雨过程 CAPE 在 10 J·kg ,为强对流                   和低空急流都异常偏强偏北(西),地面处于河套热
                                                -1
             暴雨,所以导致一般暴雨的 CAPE 平均值大于大暴                          低压控制,低层高温高湿高能及强动力抬升等特征
             雨,但不代表所有一般暴雨过程的 CAPE 都比大暴                          尤为显著,“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异常强
             雨强,要视具体过程具体分析。                                     烈,低空急流北上西进与贺兰山地形结合,易在山
                  上述分析表明,贺兰山东麓一般暴雨过程的湿                          区形成强对流暴雨[图6(右列)]。
             层最厚、暖云层最薄,76% 的对流参数值都最小,
             多数过程对流弱;大暴雨过程除了 CAPE、高低层                           6   结论
             垂直风切变、中低层温差最小,其他对流参数的绝                                 利用 2006-2021 年贺兰山东麓 23 次暴雨过
             对值都较一般暴雨过程大,多数过程对流强、雨强                             程,利用合成和热动力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量
             大;特大暴雨过程的湿层最薄、暖云层最厚,84%                            级暴雨过程的斜压性、降水分布、环流配置、热动
             的对流参数值都最大,对流最强。                                    力和对流参数等特征,建立了分级暴雨的天气学概

              5   贺兰山东麓不同量级暴雨过程的                                念模型,并得到如下结论:
                  天气学概念模型                                          (1) 贺兰山东麓暴雨环流以平直西风气流为
                                                                主,南亚高压、副高、高低空急流等是关键影响系
                  综合考虑暴雨量级、范围、区域、致灾性、极                          统,暴雨量级上的差异主要来自南亚高压、副高及
             端性等多种因素,选取 2007 年 6 月 16 日、2012 年 7                低空急流的位置、强度所导致的低层温湿、热动力
             月 29 日、2016 年 8 月 21 日作为一般、大、特大暴雨                  强迫、大气层结稳定度的不同。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