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爆炸与冲击》2025年第9期
P. 24

第 45 卷            刘    江,等: 有限长锥体诱导的斜爆轰波非定常结构的数值研究                              第 9 期

               有受到   TM  流动的影响,因此其波后压力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稳定后的压力略高,而马赫数则呈缓慢
               上升趋势,稳定后的马赫数略低。

               2.2    尖锥诱导的斜爆轰波的精细结构
                   前节讨论了锥形爆轰波后            TM  流动和肩点引起的         PM  膨胀波这     2  个物理过程对爆轰波与尖锥壁面
               间的流动的影响,进而使爆轰波阵面呈现不同的结构。对于                           AB  段,爆轰波阵面距离尖锥壁面较近,其间
               的流道较小,波后的平均压力较高,使得尖锥对爆轰波阵面有较强的压缩,从而使爆轰波有较强的抵抗
               外界干扰的能力,因此这部分爆轰波结构具有类                     ZND  结构,如图     7  所示。图   7(a) 是数值计算得到的密度
               等值云图,红色线段代表反应面,相应的波系结构简图见图                          7(b),图  7(c) 是根据类   ZND  结构附近的流场
               信息绘制的压力-偏转角极曲线图,其中黑色曲线代表入射激波(IS)后的状态。当来流未燃气体                                         (1) 的一
               部分穿过入射激波(incident shockwave, IS)后,其状态变为          (2)(见图  7(b)~(c)),其气流偏转角      43°,压力为   43,
               后经诱导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维持爆轰波,最终燃烧产物经                          TM  流动向下游移动。


                                                              ρ 1  2  3  4  5  6  7  8
                                           0.25
                                           0.24


                                           0.23
                                          y
                                           0.22


                                           0.21
                                           0.20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x
                                   (a) Contours of reactive progress superimposed on the shadow density contour
                                                                  70
                     0.220
                                                                  60

                     0.215                                        50
                                                                                        (2)
                                                                  40
                                    (1)
                    y                                            p
                     0.210
                                       (2)                        30
                                  IS
                     0.205                                        20
                                    Reaction front                10     (1)            IS
                     0.200
                        0.150   0.155   0.160   0.165    0.170     0      10     20     30    40     50
                                          x                                         θ/(°)
                                (b) Schematic diagram                         (c) Polar curve
                                          图 7    AB  段波阵面结构局部放大图与极曲线分析
                                  Fig. 7    Close-up view of wave front structure and polar curves in section AB
                   沿着爆轰波阵面下游,波阵面结构处于                  BC  段的单三波点结构,其波后压力整体下降,图                   8  是其局部
               流场结构图,其中图         8(a) 是数值计算得到的密度等值云图,红色线段代表反应面,相应的波系结构简图
               见图  8(b),图  8(c) 是根据三波点附近的流场信息绘制的压力-偏转角极曲线图,其中黑色曲线代表入射激
               波(IS)后的状态,蓝色曲线代表横向激波(transverse shockwave, TS)后的状态。当来流未燃气体                          (1) 的一
               部分穿过入射激波(IS)后,其状态变为               (2)(见图  8(b)~(c)),其气流偏转角为       39°,压力为    36,随后,这部分
               激波压缩后的未燃气体穿过横向激波(TS),状态变为                      (3)(见图  8(b)),其中状态     (2) 的气体相对于横向激
               波的马赫数为      1.5,以此绘制横向反射激波的极曲线(TS)(见图                   8(c))。与此同时,气流       (1) 穿过波阵面中



                                                         092101-6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