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真空与低温》2025年第4期
P. 99

514                                         真空与低温                                   第 31 卷 第  4  期


                  1992 年,NPR   技术首次应用在锁模光纤激光                    定谔方程组(CNLSE)对其进行描述              [16-17] 。
                                                    [9]
              器上,并产生了稳定的亚皮秒级输出脉冲 。研究                                    D ∂ u
                                                                            2
                                                                   ∂u
                                                                                              )
                                                                                     (
                                                                                       2
                                                                                             2
                                                                      +       − Ku+ |u| + A|v| u+ Bv u = iRu
                                                                  i
                                                                                                    2 ∗
                                                                  
              者对这种产生超短脉冲光源的新方式作了大量研                                 ∂z  2 ∂t 2
                                                                  
                                                                            2
              究  [10-12] ,比如  2004 年土耳其学者   Ilday 等  [10]  基于非     ∂v  +  D ∂ v  + Kv+ A|u| +|v| v+ Bu v = iRv
                                                                  
                                                                                     (
                                                                                              )
                                                                                         2
                                                                  
                                                                                             2
                                                                   i
                                                                                                    2 ∗
                                                                  
              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为光纤激光器构建数值                               ∂z  2 ∂t 2                          (1)
              模型;2006 年    Ruehl 等 [11]  通过数值模型来描述抛物
                                                                式中:u(z,t)、v(z,t)为光纤中两个正交极化的电场
              脉冲在激光器中的演变,提出了在谐振器中形成稳                            包络;t 为无量纲化时间;z 为由腔长度归一化的传
              定脉冲的机制。2008 年,邓一鑫等               [12]  优化腔内参
                                                                播距离;D     为腔体的平均群速度色散;A、B               为非线
              数,得到了典型的自相似脉冲运行区域及特点。随
                                                                性耦合参数,分别对应于交叉相位调制和四波混频,
              着基于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新型控制理论
                                                                这两个参数由光纤的物理性质决定,即                     A + B = 1,
              的发展,研究者开始针对激光器的控制问题进行研
                                                                对于硅纤维而言,A= 2/3,B = 1/3;R        为算子,代表着
              究,如   2013 年, Fu 等  [13]  在理论仿真的过程中,运用
                                                                由掺杂元素放大引起的可饱和、带宽受限的增益
              遗传算法对多个         NPR  滤波器进行优化,有效地增
                                                                和衰减。即:
              强了单脉冲的能量,进而抑制多脉冲不稳定性。同                                                        (     2  )
                                                                                2g 0             ∂
              年该团队利用极值搜索控制(ESC)算法在激光器                              R =    (  1 r             1+  ∂t 2  −Γ  (2)
                                                                             )
                                                                                         2
                                                                                    2
              的数值模型中搜索到基频锁模(FML)状态并进行                                  1+       ∞  (|u| +|v| )dt
                                                                                −∞
                                                                           E 0
                                               [15]
              维持 ,后来又对双折射进行了分类 。                                式中:τ 为泵的带宽;Γ        为耦合输出和光纤衰减引起
                  [14]
                  上述研究表明在实现激光器锁模控制的问题                           的损耗;g 0 为泵浦强度;E 0 为增益的饱和能量。
              上,通过遗传算法对锁模态进行寻优是一种可行的
              解决方案。                                                          泵浦               增益介质
                  本文通过对       NPR  锁模激光器的动力学演化过
              程进行仿真,展示了锁模激光器在特定参数下,经                                       WDM             EDF
              过多次腔体循环后,最终产生稳定的基频锁模脉冲
              的过程。同时基于上述仿真,观察并总结锁模态与                                                                SMF
                                                                      10/90 耦合器
              非锁模态的差异性,设计一个目标函数并进行优化,
              实现对激光器的锁模控制。评估锁模域在全域中
              的占比,优化种群数目与迭代次数,提升锁模控制
              的稳定性和效率。                                                           α 3 α 2 α p α 1

              1 实验步骤与原理                                            图  1 无源非线性偏振旋转(NPR)锁模激光器原理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a passive nonlinear polarization
              1.1 NPR  锁模激光器的传播动力学模型
                                                                           rotation(NPR) mode-locked laser
                  基于   NPR  的锁模光纤激光器结构如图              1 所示,
              它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在数学上是一个多维参量空                                  利用傅里叶变换将式(1)中的空域和时域的求
              间,包括色散、自相位调制、双折射、腔衰减/损耗、                          导运算在傅里叶变换下简化为频域的代数运算,可
              可饱和带宽受限的增益等,可以通过耦合非线性薛                            以得到:
                                                        
                                                        
                                                        
                                       (    ( ))        
                           ∂ˆu      2g 0 1−τ k 2            D ( )        ( (      )        )
                               
                               
                               
                                                               2              2    2      2 ∗       (3)
                              =    (  )              −Γ ˆu−i   k ˆu−iKˆu+ F i u| + Av| u+iBv u
                               
                                                         
                           ∂z       1 r  ∞                  2
                               
                               
                                                  2
                                              2
                                1+        (|u| +|v| )dt   
                               
                                         −∞
                                     E 0
                                                         
                                                         
                                                         
                                       (    ( ))        
                                                          
                            ∂ˆv      2g 0 1−τ k 2         D ( )            (   2   2  )
                                                          
                                                                  2
                                                          
                                                                                              2 ∗
                                                          
                              =     (  )            −Γ ˆv−i  k ˆv+iKˆv+ F(i A|u| +|v| v+iBu v )      (4)
                            ∂z      1 r  ∞                  2
                                                          
                                                          
                                
                                                   2
                                              2
                                 1+        (|u| +|v| )dt  
                                                          
                                
                                                          
                                          −∞
                                     E 0
              式中:k 为波数,即       2π  长度上波长的个数。                    调节谐振腔内纵模相位关系的光学元件是偏振控

              1.2 偏振器的数值模型                                      制器,由于至少需要一个半波相位元件和两个四分
                  从图   1 可以看到,在       NPR  锁模光纤激光器中             之一波长相位元件(Q-H-Q           波片组合),共三个波片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