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真空与低温》2025年第4期
P. 101

516                                         真空与低温                                   第 31 卷 第  4  期


                                            0.3
                     0.3                                          0.4                0.25
                     |u|  0.2              |v|  0.2             |u|  0.2             |v|  0.20
                                                                                     0.15
                     0.1                    0.1                                      0.10
                                                                  0.1
                     20.0                  20.0                  50.0                50.0
                        19.5       0  100     19.5       0  100     49.5       0  100   49.5       0  100
                        z  19.0 −100  t       z  19.0 −100  t        z  49.0 −100  t     z  49.0 −100  t
                                   (a)20次循环时                                   (b)50 次循环时

                     1.0                                        0.05
                                          0.20                                         5
                     |u|  0.5             |v|                   |u|                    |v|
                      0                     0                     0                    0
                    100.0                 100.0                 150.0                150.0
                                      100                   100                   100                 100
                        99.5       0          99.5       0         149.5       0        149.5      0
                        z  99.0 −100  t       z  99.0 −100  t      z  149.0 −100  t     z  149.0 −100  t
                                   (c)100 次循环时                                (d)150 次循环时

                      5                   0.05                                       0.10
                                                                   5
                      |u|                 |v|                                        0.05
                                                                  |u|               |v|
                      0                     0
                                                                                       0
                                                                   0
                    200.0             100  200.0            100  300.0               300.0
                       199.5       0         199.5       0                        100  299.5           100
                       z  199.0 −100  t      z  199.0 −100  t      299.5       0           299.0 −100  0
                                                                    z  299.0 −100  t   z            t
                                   (e)200 次循环时                                (f)250 次循环时
                                           图  4 特定锁模参数下,腔体内电场包络演化过程
                            Fig. 4 Evolution of electric field envelope in the cavity under specific mode-locking parameters

                  遗传算法参数设置为:种群数量为                  200,迭代            总结仿真时观察到的锁模后的脉冲特征:
              次数为    50,交叉率为      0.8,变异率为     0.1。选择脉冲              (1)基频锁模后,锁模脉冲幅值普遍比未锁模
              能量作为目标函数,结果如图               5(a)所示,可以发现           时波形的幅值要高;
              单纯以能量作为目标函数,找到的最佳点并不是锁                                 (2)稳定锁模后,末段脉冲的幅值在腔体循环
              模脉冲,而是混沌波形;多次运行,找到的最佳锁模                           过程中保持不变。
              点对应的依旧是混沌波形,这说明了有许多混沌波                                 结合实际测试的可行性,本实验提出一个新的
              形比锁模脉冲具有更高的能量,脉冲能量并不适合                            目标函数:
              作为目标函数。                                                            f =  H 1 + H 2          (8)
                                                                                    1+|H 1 − H 2 |
                                                                式中:H 1 为第    N  次循环末段脉冲的幅值;H 2 为第

                   0.6                  1.0
                                                                rnd-1 次循环末段脉冲的幅值。
                 |u|  0.4              |v|  0.5
                                                                     分子(H 1 +H 2 )值越高,即代表激光器输出的脉
                   0.2                   0                      冲幅值越高,越符合锁模后的特征(1),此时目标函
                 800.0             100  800.0            100
                    799.5       0         799.5       0
                       799.0 −100  t      z  799.0 −100         数值越高;当|H 1 -H 2 |越小,即输出脉冲幅值越稳定,
                     z                                 t
                              (a)目标函数为能量                        越符合锁模后的特征(2),此时目标函数值越高。
                                                                此外选择(1+|H 1 -H 2 |)作为分母,避免了         H 1 -H 2 为零
                  0.04                   5
                                                                而导致目标函数值趋于无穷大的情况。基于此目
                 |u|  0.02              |v|
                                                                标函数的遗传算法运行结果如图                  5(b)所示,成功
                    0                    0
                  400.0            100  400.0            100    实现锁模控制。
                    399.5       0         399.5
                     z  399.0 −100  t     z  399.0 −100  0  t   2.3 控制算法的验证
                             (b)目标函数为式(7)
                                                                     将控制算法得到的结论与文献                [14] 的结果进
                           图  5 遗传算法控制激光器                       行对比验证,图       6 中黑线为文献提出的目标函数、红
                      Fig. 5 Genetic algorithm controls the laser  线代表能量,蓝线代表光谱峰度,横坐标为其中一个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