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真空与低温》2025年第4期
P. 77

492                                         真空与低温                                   第 31 卷 第  4  期


              和 ω 的有效扩散系数;         G k为湍动能的速度梯度;          G ω   热流密度、内部的热容及结合试验数据,取稳态
                                                                                     2
              为比耗散率的速度梯度;            Y k和 Y ω分别为关于 k 和 ω        时舱漏热率为        30 W/m ,其余隔热部件漏热率为
                                                                       2
              的湍流耗散项;       D ω为交叉扩散项。                          20 W/m 。
                  在壁面处均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保温工况                                对于舱体内的低温氮气的物性,采用各物性与
              入口速度较小,因此对流换热系数较小,且舱内部                            温度的二次函数关系(           a+bT +cT )进行拟合,具体
                                                                                              2
              零部件均已冷却。综合保温工况时冷舱外部的                              参数如表     1 [18]  所列。


                                           表 1 低温氮气各物性参数与温度的二次函数关系
                  Tab. 1 Quadratic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emperature
                         物性参数                        a                     b                      c
                       密度/(kg·m )                  5.970 65             −0.034 78            6.689 29×10 −5
                                -3
                     比热容/(J·kg ·K )                1 094.7             −0.470 143            1.071 43×10 −3
                               -1
                                  -1
                                -1
                                  -1
                    热导率/(W·m ·K )                 −3.44×10 −4          1.121 5×10 −4         −8.571 43×10 −8
                       黏度/(Pa·s)                  8.75×10 −9           7.725 7×10 −8         −5.339 29×10 −11

                  在仿真计算的过程中,当能量项的残差小于                           入口处的温度数据,选取入口温度为                   153 K,入口
                                                           −3
                −6
              10 ,其他项(如分速度、湍动能等)的残差小于                   10 ,    速度为    0.02 m/s 的工况,将此工况下内部            12 个测
              即可认为本次迭代达到收敛标准。                                   点的计算温度与实测值进行对比,12 个测点的实

              1.3 模型验证                                          测温度与计算结果的对比结果如图                   5 所示。采用

              1.3.1 网格无关性验证                                     本文所选模型,12 个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最小
                  为了确定划分好的网格质量,需要先对划分好                          为  0.03%,最大为    1.47%,所有测点的计算值与实测
              的网格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网格无关性验证结                             值的误差均不超过          5%,可以认为模型与计算值吻
              果如图    4 所示。在网格数量达到            320 万(第三个数         合良好。
              据点的网格数)之后各变量相对偏差在                     1%  以内,

              因此以    320 万的网格数作为后续仿真计算的网格                              180
              数量及划分标准。
                                                                       175

                    220
                                              测点1温度
                                              测点4温度                   计算温度/K  170
                    210
                    200                                                165
                    温度/K  190                                                                   0误差


                                                                       160                      5%误差范围
                                                                        160     165     170     175     180
                    180
                                                                                     实测温度/K
                    170
                                                                             图  5 模型有效性验证结果
                     1.0×10 6  2.0×10 6   3.0×10 6  4.0×10 6                Fig. 5 Model validation results
                                    网格数

                           图  4 网格无关性验证结果                       2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
                     Fig. 4 Grid independence verification results
                                                                     对入口速度为       0.01~0.1 m/s,入口温度为     123~
              1.3.2 模型有效性验证                                     193 K  的  80 个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工况进行仿真计
                  为确保模型及优化的有效性,对本文中的模型                          算,得到    80 组不同的稳态流场及内部             12 个监测点
              进行有效性验证。在舱体内部布置温度传感器进                             温度值。以光束外侧的            8 个预测点作为预测变量,
              行实际测试,温度传感器与图               1、图   2 所示的温度         光束上的     4 个响应点为响应变量,建立神经网络预
              测点的空间位置一致。结合试验工况下低温氮气                             测模型。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