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水产学报》2025年第7期
P. 8
张健,等 水产学报, 2025, 49(7): 079701
动物本身的活跃状态有关,巢穴中美洲螯龙虾 游泳接近诱饵 [14, 21] ,侧向或后退接近笼壶被认
很难被诱食剂吸引出来,只有在觅食移动中才 为是偶然经过或将笼壶视为掩体或避难所 [13, 63] 。
会被诱饵唤起 ;不同饥饿程度的个体捕食率 接近诱饵的路径也存在差异,斑纹黄道蟹等能
[17]
[63]
与觅食行为的变化也说明诱饵对个体的唤起受 精确地沿诱饵气味线索接近诱饵 ,而堪察加
[24]
生理等因素影响 [56-57] 。 拟石蟹 、远海梭子蟹 [54] 和日本蟳 [21, 55] 等从下
游循着气味源蜿蜒而上 (Z 字形) 接近笼壶,表
3 定位与接近 明个体在接近过程中不断穿越诱饵的气味轨迹
并依靠梯度策略侦测气味源头 。
[24]
3.1 定位机制
当个体在接近诱饵的过程中遭遇网衣等障
诱食剂在水中溶解与扩散,其浓度随着与 碍物时,会将螯伸入网目尝试获取诱饵、或钳
气味源距离增加而降低形成浓度梯度。甲壳动 住网衣或框架,将身体靠在侧网上,或推搡网
物通过嗅觉双边平衡机制辨识浓度梯度并定位 衣以试图获取诱饵 [19, 21, 24] ,若无法获取则沿笼壶
源头,即梯度搜索策略 [23, 58] ,这一策略定位相 侧向缓慢爬行继续搜索。一些种类接近笼壶后
对精准,但诱食剂扩散速度并不持续、湍流也 行为变得警惕 ,受周围个体相互行为影响 [59]
[17]
会使诱食剂浓度变得微弱和梯度不连续,造成 不接触而选择离开笼壶,如 35% 的挪威海螯
浓度梯度反向等情况,或当动物扰动诱饵产生 虾 [59] 、13% 的日本蟳 [21] 和约 25% 的美洲螯龙
浓度间歇变化的复杂化学信号 ,个体仅依靠 虾 [17] 在接近过程中直接离开。接近过程中个体
[17]
梯度策略难以准确定位诱饵。 间身体直接接触较少,但争斗行为仍存在,相
水流是化学物质在海水中扩散的主要媒介。 互靠近时顺从一方退缩或被赶走,约一半直接
诱食剂的扩散遵循物质在海水中扩散的一般规 离开笼壶的美洲螯龙虾是受其他个体驱赶所
律,即浓度沿水平轴从源头呈指数下降 ,形 致 ,当其在笼外与普通滨蟹 (Carcinus maenas)
[16]
[17]
成气味羽流。甲壳动物通常依靠趋流行为逆流 发生争斗后就不再接近笼壶 。
[64]
而上寻找气味源,即逆流策略 [23, 58] 。几乎所有 离开笼壶后的个体可能再次接近笼壶,90%
的美洲螯龙虾 [17] 和挪威海螯虾 (Nephrops norve- 的斑纹黄道蟹和 85% 的蜘蛛蟹 (Hyas araneus)
[63]
gicus) [59] 都是从下游逆流而上接近笼壶;大部 被诱饵吸引接近笼壶至少 1 次 。旭蟹 (Ranina
分灰眼雪蟹 (C. opilio) [60-61] 、远海梭子蟹 [14] 从诱 ranina) 在入笼前接近圆柱笼 (图 1-d)、锥形笼和
饵气味浓度最高的区域接近笼壶;84% 的堪察 箱型笼的平均次数分别为 3.6、9.0 和 2.6 次 。
[15]
加拟石蟹从下游靠近锥形笼 (图 1-a),62% 从下 成功入笼的远海梭子蟹需接近笼壶 3 次 。美
[14]
游靠近方形笼 (图 1-b,笼壶开口平行和垂直水 洲螯龙虾需要接近笼壶十数次才能发现并进入
流时分别为 74% 和 47%) ,72% 从面向下游的入 入口 [17] 。拜氏雪蟹在前 30 min 平均接近次数
[62]
[24]
口入笼 ;75% 的日本蟳逆流接近笼壶 [21, 49] ;超 是 30 min 以后的 2.5~5.0 倍 [22] ,但首长黄道蟹
过 90% 的拜氏雪蟹从下游接近箱型笼 (图 1-c) 。 (C. magister) 接近笼壶的频率与浸泡时间无关 。
[22]
[18]
诱食剂的扩散是立体的,高于海底的诱饵 不同十足目甲壳动物接近笼壶的行为量化
吸引范围呈现立体“吸引隧道”。十足目甲壳动 指标如表 1 所示。
物在海底活动,处于隧道之外的个体很难准确
定位诱饵。提升锥形笼诱饵高度后增加了诱食 4 入口行为
剂随水流扩散至海底的距离,在一定水流下斑
4.1 搜索行为模式
纹黄道蟹 (C. irroratus) [63] 和灰眼雪蟹 [61] 接近笼
当接近笼壶的个体不能直接入笼时,会沿
壶的概率减少,表明十足目甲壳动物能精确地
沿诱饵线索接近诱饵。 笼壶周边横向缓慢爬行,并间歇性地将螯伸入
网目等覆盖物间隙试图获取诱饵 (堪察加拟石
3.2 接近行为
蟹 [19, 24] 、日本蟳 、远海梭子蟹 [14, 68] 、美洲螯龙
[21]
十足目甲壳动物正面爬向诱饵,表现出大 虾 [17] 、首长黄道蟹 [18] ),当笼壶覆盖物间隙 (如
颚和螯足对底部基质探索等觅食行为,而不会 网目) 很小,个体无法将螯足插入时会出现移动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https://www.china-fishery.cn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