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水产学报》2025年第7期
P. 6
张健,等 水产学报, 2025, 49(7): 079701
的视觉刺激甚至接触渔具所产生的机械刺激等, 笼内活动:入笼至企图逃逸。
然后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整合各类刺激,个体 逃逸:个体穿越入口或逃逸装置离开笼壶
通过权衡这些刺激的影响并作出反应。 并不再返回。将被笼壶捕获的个体数量记为 n c ,
按发生顺序将连续的行为过程划分为不同 则逃逸数量为 n e −n c 。
阶段 [12-20] 有助于理解捕捞对象对笼壶的行为反
1.2 行为量化方法
应机制。为便于行为描述、对比和机制探索,
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指标量化捕捞对象
在 Furevik [11] 的行为定义基础上,笔者将十足目
在不同渔获阶段对笼壶的行为特性 [17, 21-22] ,为便
甲壳动物对笼壶的行为划分为如图 2 所示的阶
于行为描述和对比,基于对阶段行为的定义,
段并作定义:
采用如下指标:
投放笼壶 set pot 企图入笼率 p s ,单次接近后发现入口的概
率, p s = n s /n p 。
N 入笼成功率 p e ,发现入口后入笼的概率,
唤起 arousal
p e = n e /n s 。
Y n a
接近入笼率 p p ,单次接近后入笼的概率,
定位/接近 N
location/approach p p = n e /n p = p s × p e 。
Y n p /n ap 数量入笼率 p n ,接近个体最终入笼的概率,
N 入口搜索 N p n = n e /n ap = p p /n t 。
entrance search
逃逸率 p es ,入笼后成功逃逸的概率, p es =
Y n s p a
(n −n c )/n 。
N 入笼 N e e
entry 渔获率 p cp ,入笼后被捕获的概率, p cp =
Y n e n c /n p = p p ×(1− p es )。
笼内活动`inside pot
2 唤起
n es Y 逃逸 Y
escape
2.1 机制与感官
N n c
诱饵效应 几乎所有海洋动物都是用嗅
渔获 catch 远离 move away
[7, 23]
觉来发现远处猎物并判断距离 。依据十足目
图 2 行为阶段的划分与量化指标
甲壳动物的趋化行为和摄食习性,设置诱饵,
Fig. 2 Classification of behavioral phases and
利用水流将诱饵散发的诱食剂扩散,激发个体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觅食行为并接近笼壶 [8, 24] 。相比视觉和听觉刺激
唤起:因笼壶或构件存在引起附近十足目 等,化学刺激扩散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能在
甲壳动物捕捞对象发生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较远距离唤起海洋动物,但没有与其化学特征
变化,将被唤起的数量记为 n a 。 相关的方向性线索,被唤起的个体需依靠额外
定位与接近:被唤起个体有意识地向前移 线索并运用多种感官定位源头。对于有饵笼壶,
动至笼壶周围,并使用螯、步足或头胸甲等接 引诱捕捞对象入笼即可实现捕捞,化学感官中
触笼壶,直至因各种原因远离,或再次接触笼 嗅觉比味觉对渔获过程的影响要重要得多。
壶。将接近笼壶个体数量和次数分别记为 n p 和 庇护所效应 十足目甲壳动物具有穴居
n ap ,个体平均接近次数记为 n t = n ap /n 。 习性,会将壶、坛和罐状器具视为庇护所以躲
p
入口搜索:个体横向移动或垂直攀爬至笼 避捕食者,无饵笼壶具有一定的渔获效率 [9, 25]
顶探索诱饵,直至发现并进入入口通道。将发 以及入笼个体在诱饵失效后不愿离开的行为 [26-28] ,
现入口的数量记为 n s 。 表明笼壶庇护所效应的存在,这也是 ALDFG
入笼:个体穿越入口通道及末端开口并完 笼产生幽灵捕捞效应的一个重要机制。
全脱离入口。将入笼的数量记为 n e 。 自饵效应 陷入笼壶的海洋动物成为猎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https://www.china-fishery.c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