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水产学报》2025年第7期
P. 12
张健,等 水产学报, 2025, 49(7): 079701
[14]
[77]
[29]
为 ,争斗中落败的会游泳退缩 。安装不同 虾影响 。
逃逸口的圆柱笼中<MLS 远海梭子蟹个体比例 尽管个体只能通过一条路径逃逸,但由于
与笼内渔获数量成反比,表明个体间存在激烈 笼内个体间相互行为的复杂性,当存在多个逃
[80]
竞争行为 。远海梭子蟹进食时 96.6% 的时间 逸通道时的逃逸行为更加复杂,网目尺寸的增
只有单个个体进食,当 2 个以上同时达到诱饵 加和逃逸装置对武装梭子蟹 (P. armatus) 的逃逸
[85]
附近后即表现出展示行为以恐吓对方离开 [54] 。 具有叠加效应 ,入口数量与逃逸口对不同尺
三疣梭子蟹遭遇其他活跃个体时会表现出高举 寸锯缘青蟹的逃逸具有交互效应 。
[86]
双螯、对峙驱赶等竞争行为。当遭遇静止个体 入口逃逸 十足目甲壳动物很难穿越封
时行为相对缓和,部分个体甚至通过游泳或攀 闭或狭缝开口入口,但可以轻松穿越开放型开
爬越过对方继续探索 。 口的入口逃逸。堪察加拟石蟹能从箱型笼侧向
[75]
种间天生的竞争关系是影响笼内外个体行 入口逃逸 [65] ,个体通过多次入口开口探查,
为的关键原因。内室中美洲螯龙虾的存在没有 70% 的个体通过攀爬侧网至入口拐角,用一只
限制斑纹黄道蟹入笼,但限制了北黄道蟹入笼。 螯或步足抓住侧网,而另一只螯伸向入口,依
当内室有龙虾时,进入内室的斑纹黄道蟹和北 靠足的前拉后推攀爬至入口上方,随后便快速
黄道蟹偏好停留区域从内部通道下方转移至内 穿越开口逃逸,大个体甚至可从笼底直接跨入
室中央和角落,甚至被驱赶垂直攀爬侧网以躲 开口逃逸,逃逸率 ( p es ) 为 43.8% ;当增加入
[24]
避龙虾 [28-29] 。 口通道与侧网间距后个体很难通过攀爬侧网达
一些种类入笼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竞争行 到开口,80% 逃逸从入口通道下方开始,进入
为,入笼的不同尺寸首长黄道蟹个体相互间利用 通道后离开笼壶的方向随机,<MLS 和>MLS
[65]
附肢接触,安静地“群聚”在笼内,即便被打破 个体逃逸率分别为 7% 和 22% 。降低入口开
后,个体稍许移动并稍显争斗行为后再次群聚 。 口高度能提升笼内个体的逃逸成功率,将入口
[18]
开口高度从 40 cm 降低至 20 cm 后,堪察加拟
5.3 逃逸行为
石蟹逃逸率从<10% 增加至>MLS 25%
雄性的
逃逸行为模式 多数十足目甲壳动物本 和其他个体的 52% ;较低的开口高度同样能
[19]
性行为活跃、逃逸企图强烈,笼内个体很容易 促进日本蟳的逃逸 。
[82]
找到开口并逃逸 [81] ,但逃逸行为受笼内密度、 远海梭子蟹和日本蟳在企图逃逸时都能轻
个体竞争行为以及逃逸路径等影响。一些种类 易攀爬至圆顶笼侧向入口上方,将螯或者第一
入笼数十秒内就表现出逃逸行为 ,而大部分
[79]
步足伸入开口,把自己拖拽穿越开口而逃逸,7
种类在进食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开始寻找逃逸通 天浸泡时间的逃逸率分别为 100% 和 78% 。
[66]
道 [17, 19, 72, 74, 82] ;部分个体在诱饵吸引效应消失后 个体穿越入口开口逃逸的难度和行为在侧
仍会停留于笼内数天至数十天 [83-84] ,甚至将笼 向入口和顶部入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锥
[83]
壶视为庇护所而不愿逃逸 。 形笼,笼内的斑纹黄道蟹和蜘蛛蟹都能轻易沿
个体逃逸路径包括入口,网目以及逃逸装 侧网攀爬至笼顶,尽管个体很难操纵身体进行
置 。企图逃逸的个体会不停探索以找出最适 180° 急转弯向上穿越顶部入口逃逸,但时间充
[81]
逃逸路径。但无论哪条路径,即便开口尺寸足 足时总能逃逸,逃逸成功率为 37%,入口处安
够,个体都需多次尝试才能成功逃逸 [24, 65, 78] 。 装向下的项圈可以有效阻止攀爬至笼顶个体穿
双室笼壶中,在饵室的个体大多能穿越入 越入口开口 。
[63]
口开口逃逸,但进入内室后难以返回饵室,只 网目逃逸 网目对不同十足目甲壳动物
能穿越内室逃逸口逃逸,例如进入上下双室笼 具有尺寸选择性 [8, 12] ,安装逃逸口的笼壶侧网网
的蓝蟹的逃逸率为 85%,其中 98% 是通过饵室 目断裂明显少于没有逃逸口的对照笼 ,表明
[34]
入口逃逸 ;美洲螯龙虾的逃逸率为 94%,其 笼内个体能穿越网目逃逸。小个体灰眼雪蟹发
[27]
中 72% 从饵室逃逸 ;内室的美洲螯龙虾会加 现并接近网目后侧身先将 3~4 条步足伸入网目,
[20]
剧饵室内黄道蟹等从入口开口逃逸的行为,但 而后抬高并调整头胸甲方向穿越开口,或先将
进入内室的蟹类从逃逸口逃逸的行为并未受龙 大螯伸入,最后是身体其他部分穿越 [60, 78] 。>MLS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https://www.china-fishery.cn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