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摩擦学学报》2020年第6期
P. 47

730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0 卷


                  90                                                 90
                  80                                                 80
                 Velocity angle/(°)  60                             Velocity angle/(°)  60
                                                                     70
                  70
                                                                     50
                  50
                                                                     40
                  40
                                                                     30
                  30
                  20
                                                                     10
                  10                                                 20
                   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Degree/(°)                                         Degree/(°)
                               (a) 2  elbow pipe                                  (b) 7  elbow pipe
                                                                                      #
                                   #
                  90                                                 90
                  80                                                 80
                  70
                                                                     70
                 Velocity angle/(°)  60                             Velocity angle/(°)  60
                                                                     50
                  50
                                                                     40
                  40
                                                                     30
                  30
                  20
                  10                                                 20
                                                                     10
                   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   2   3  4   5   6   7   8   9
                                  Degree/(°)                                          Length
                                   #
                                                                                  #
                               (c) 9  elbow pipe                              (d) 5  variable diameter pipe

                                                     #    #    #            #
                          Fig. 5  The fluid impact angle in the 2  (a),7  (b),9  (c) elbows and 5  variable diameter pipe (d)
                              图 5    2号弯管(a)、7号弯管(b)、9号弯管(c)号弯管和5号变径管(d)的流体冲击角度
            面的力主要由垂直壁面的冲力和水平方向的剪切力                             小于7号弯管. 对于5号变径管而言,尽管其整体冲击
            组成. 当颗粒冲击角度较大时,壁面主要受到颗粒的                           角度均较小,颗粒对壁面的作用主要为易发生破坏的
            正面冲击;当冲击角度较低时,壁面主要受到颗粒的                            剪切力,但由于变径管5入口处整体流速较低,如图4(d)
            剪切作用.                                              所示,同时由于变径管的管径是逐渐变化的,与弯管
                对于2号弯管而言,其流体的冲击角度在80°~                         的整体改向不同,其对变径管壁面的冲击作用主要由
            90°范围内,如图5(a)所示,即弯管内颗粒主要正面撞                        近壁面处的颗粒产生,而管道中心区域大部分颗粒仍
            击管道壁面. 对于7号弯管而言,流体的冲击角度主要                          保持原先运动不变,所以5号变径管的最大冲蚀率小
            在10°~30°范围内,壁面主要受到颗粒的剪切作用,发                        于7号弯管.
            生切削式冲蚀磨损失效,如图5(b)所示. 对于9号弯管                        2.2    流体速度对管道冲蚀的影响
            而言,流体的冲击角度主要在30°~80°,即壁面会同时                            仿真得到管道入口流体速度的影响规律如图6所
            受到正面冲击力和剪切作用,如图5(c)所示. 5号变径                        示,其中,颗粒粒径为70 μm. 由图6可以看出,2号、
            管其流体主要在0°~20°低角度范围内对管壁进行撞                          7号、9号弯管和5号变径管的冲蚀率均随着流体速度
            击,如图5(d),因此管道磨损形式主要为切削式冲蚀磨                         的增加而加剧,但其最严重冲蚀位置不随速度发生变
                                                      [25-26]
            损. 一般典型的塑性材料最大冲蚀率出现在15°~30°                   ,    化. 其中,2号弯管的整体冲蚀率最低,且其冲蚀失效
              #
            20 碳钢作为典型的塑性材料,其抗压强度大于抗剪强                          高危区位于弯管下游. 对于7号弯管和9号弯管而言,
            度,因此更易受到剪切作用发生破坏. 对于7号弯管而                          尽管其压力和速度分布相似,如图4所示,但其冲蚀磨
            言,由于其内流体速度较大,且整体冲击角度相对较                            损行为却明显不同:随着速度的增加,7号弯管逐渐在
            小,弯管近壁面层和中心区域的大部分颗粒在离心力                            30°及65°左右两个位置呈现明显冲蚀峰,且65°左右冲
            和重力作用下以较小的冲击角度对弯管外拱处产生                             蚀率峰值增幅更大;而9号弯管只在60°左右存在冲蚀
            切削作用,因此本研究中7号弯管的最大冲蚀率最大.                           率峰值. 这与弯管的布置方式有关,7号弯管以水平-
            而2号弯管主要受到正面冲击作用,且流体速度较小,                           竖直流向的方式布置,如图7(a)所示,部分颗粒运动到
            如图4(a)所示,因此颗粒冲击磨损较小. 虽然9号弯管                        弯管外拱处时,其受到离心力以及重力沉积作用显
            同时承受颗粒的正面冲击和剪切作用,但与7号弯管                            著,近壁面的颗粒以较小的冲击角在弯管前部边频繁
            相比其颗粒管壁的剪切作用较弱,因此其最大冲蚀率                            撞击管壁,导致弯管靠入口侧的管壁冲蚀严重,而弯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