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摩擦学学报》2020年第3期
P. 50
316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0 卷
D Material RT 90 ℃
690 Alloy 1 mm 1 mm
20 μm
405 SS 1 mm 1 mm
690 Alloy 1 mm 1 mm
100 μm
405 SS 1 mm 1 mm
(a) 690 alloy/ 405SS
D Material RT 90 ℃
690 Alloy 1 mm 1 mm
20 μm
06Cr13 1 mm 1 mm
690 Alloy 1 mm 1 mm
100 μm
06Cr13 1 mm 1 mm
(b) 690 alloy/ 06Cr13
Fig. 2 The OM micrographs of the worn surfaces
图 2 不同温度和位移下磨痕的光学显微镜形貌图
A Crack
Accumulated debris 20 μm 20 μm
520 μm B
280 μm
Wear debris
500 μm 500 μm
(a) D=20 μm, RT (b) D=100 μm, T=90 ℃
Fig. 3 SEM micrographs of the 690 alloy,690 alloy against 405 SS
图 3 不同温度和位移下690合金形貌的SEM照片,配副材料405不锈钢
当温度相同时,100 μm的磨损明显比20 μm的严重. 由 时,06Cr13表面有明显的剥层裂纹,磨痕表面有大量
图3~4可知,当对偶件为405不锈钢时,690合金的磨损 的磨屑堆积,磨损严重. 结合图4的结果,可以推测,当
较严重;当配副材料为06Cr13时,磨屑更易堆积于 D=100 μm,T=90 ℃时,06Cr13磨损严重产生大量的磨
690合金的磨痕边界. 在试验过程中,水起到润滑的作 屑,形成第三体,起固体润滑和承重的作用,减少摩擦
用,减少磨损,同时水作为外力加速磨屑排出接触区, 表面的接触,从而减少690合金的磨损.
堆积于磨痕边界. 室温时,磨损轻微,产生的磨屑较 2.3 磨痕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少,磨痕表面基本没有磨屑堆积,磨损机制以磨粒磨 图6所示为图3和图4扫描电镜图中对应位置(A,
损为主;当T=90 ℃时,磨损加剧,产生的磨屑较多,少 B,C和D)的EDX谱图. 由图6可知,当D=20 μm,室温,
量磨屑堆积于磨痕中心,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和 配副材料为405不锈钢时,690合金磨痕表面的含氧量
剥层. (原子分数47.6%)较高;而当配副材料为06Cr13时,
图5所示为不同温度和位移下抗振条材料的扫描 690合金磨痕表面的含氧量仅为26.93%(原子分数). 可
电镜形貌图. 由图5可知,当试验条件相同时,405不锈 以看出,当对偶件为405不锈钢时,690合金氧化程度
钢的磨屑尺寸比06Cr13的小. 当D=100 μm,T=90 ℃ 较高,磨损较严重,此结果与扫描电镜结果相符.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