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摩擦学学报》2020年第3期
P. 11
第 3 期 陈强, 等: 人手指腹与光滑物体间的静摩擦力与湿度和抓持力的关系 277
一结果也证明了潮湿条件下抓取物体最省力. 为28 mm;湿润条件下指腹y向最大拉伸长度为22 mm;
我们把接触区面积A近似为椭圆,如图7所示.那 干燥条件下y向最大拉伸长度为24 mm. 指腹y向拉伸
么 A r = πxy,公式(4)可以近似写成: 长度曲线在潮湿条件下始终位于最上方,在湿润条件
下始终位于最下方,这一结果证明潮湿条件下黏着力
x
F adh 最大,湿润条件下黏着力F adh 最小,与前面理论分
Δy 析结果一致. 在同一重量下潮湿y向拉伸长度最大,湿
润y向拉伸长度最小,说明举起同一重量物体潮湿条
y
件黏着力最大最省力,湿润条件黏着力最小最费力.
2.2.2 湿度和最大静摩擦系数量化关系
Contact
arca A
为了研究不同法向力范围湿度与最大静摩擦系
Finger pad
数关系,将法向力依次划分为0≤ F ≤1 N、1 N≤
N
F ≤2 N、2 N≤ F ≤3 N和F ≥3 N,计算3种湿度等
N N N
级下4段法向力内最大静摩擦系数平均值,如图8所示.
Fig. 7 Contact area A change of finger pad 图8(a)数据中的标准差相比其他3个图大,是因为0≤
图 7 指腹接触区面积A的变化
F ≤1 N在3种湿度条件下最大静摩擦系数随法向力
N
F 变化幅度最大,各数据点偏离平均值的偏差较大.
N
F adh = τπxy (8)
而且潮湿数据标准差为5.87,相对其他点标准差大,是
对式(8)两边取增量得:
因为潮湿条件下最大静摩擦系数数据在0≤F ≤1 N
N
F adh +∆F adh = τπ(x+∆x)(y+∆y)
变化幅度最大,各数据点偏离平均值偏差最大.
F adh +∆F adh = τπxy+τπx∆y+τπ∆xy+ (9)
N
τπ∆x∆y 图8可知:当F ≤2 N时,湿度对最大静摩擦系数
影响显著,潮湿条件下最大静摩擦系数的值相较于干
由图6(a)数据我们知道最初抓取重量的增大会引
燥和湿润条件大得多;当2 N≤ F ≤3 N时,湿度对最
N
起指腹变形,导致接触区面积增大,当G=6 N指腹法向
大静摩擦系数影响较小;当F ≥3 N时,湿度对最大静
位移z基本达到极限,此时接触区x方向长度达到最大 N
摩擦系数影响最小. 图8(a~d)均呈现中间高两边低,说
值,试验测得此值为x=9 mm,之后已不再增大. 当G≥
明在给定法向力范围下随着湿度增大最大静摩擦系
6 N时接触区面积变化主要受沿着接触面的切向力影
数先逐渐增加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且在潮湿条件下
响,此试验在x方向切向力为零,皮肤在x方向不受拉
最大静摩擦系数最大.
扯变形. x方向形变可以忽略,所以 ∆x=0,带入(9)得:
为了确定式(2)中的湿度参数a、b和c的值,本文作
F adh +∆F adh = τπxy+τπx∆y (10)
者分析式(2)中的参数a、b、c随湿度变化关系,图9所示
联立公式(8)、(10)得: 为6名受试者的测试数据代入式(2)所得到的参数a、b、
∆F adh c的平均值,根据误差显示6名受试者同一参数下数据
= τπx (11)
∆y
离散程度并不大.
式(11)中 τπx为定值, F 与 ∆y成正比,所以得出结论 a、b、c为湿度参数,由湿度决定. a值的大小由
∆ adh
是y方向形变量与黏着力F adh 呈线性关系. F =1 N时的最大静摩擦系数值减参数c确定;b决定式
N
图6(b)为实测的3种湿度条件下指腹皮肤y方向形 (2)曲线的形状;c只与接触区有关. 图9中参数a的值起
变量与被抓持物重量之间的关系,该数据是测量的 伏最大,对湿度变化最敏感. 参数b始终为负值说明公
6名受试者指腹y方向形变量的平均值,根据误差显示 式(2)的指数始终为负值,b值随湿度增大而增大且越
6名受试者在同一湿度下数据离散程度并不大,通过 来越接近0,说明湿度的增大使最大静摩擦系数曲线
方差分析不同湿度下指腹y方向形变量在统计学上具 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小. c值随着湿度等级的增大逐渐
有显著性差异(p<0.05、F>4). 这里用指腹皮肤y方向形 减小,说明在不考虑指腹形变及力学特性的纯摩擦的
变量来度量黏着力F adh 大小. 理想状态下,湿度越大接触面摩擦系数越小. 为了确
试验测得指腹在不受力(切向力F =0)时指腹中心 定式(2)中的参数a、b、c的值,可以通过细化湿度等级
S
到指尖的平均距离为16 mm,在G=12 N时指腹y向达 确定参数a、b、c与湿度等级对应关系曲线,通过线性
到最大拉伸长度. 潮湿条件下指腹y向最大拉伸长度 插值法确定某湿度等级下a、b、c的值,通过确定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