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37

1 期            王树舟等:基于Noah-MP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布及变化特征                                      33
               Zhong L, Ma Y M, Hu Z Y, et al, 2019. Estimation of hourly land   上 的 适 用 性 分 析[J]. 气 象 , 45(12): 1718-1726. DOI: 10.
                  surface heat flux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by the combined use   7519/j. issn. 1000-0526. 2019. 12. 009.
                  of  geostationary  and  polar-orbiting  satellites[J]. Atmospheric   王学佳, 杨梅学, 万国宁, 2013. 近 60 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
                  Chemistry and Physics, 19: 5529-5541. DOI: 10. 5194/acp-19-  量的时空演变特征[J]. 高原气象, 32(6): 1557-1567. DOI:
                  5529-2019.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2. 00151.
               Zhu L H, Huang G, Fan G Z, et al, 2017.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  吴国雄, 张永生, 1999.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
                  ble hea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季风的爆发 II. 爆发时间[J]. 大气科学, 23(1): 51-61. DOI:
                  hiatus[J]. Advance  in  AtmosphericSciences,  34:  1249-1262.  10. 3878/j. issn. 1006-9895. 1999. 01. 07.
                  DOI: 10. 1007/s00376-017-6298-9.               吴国雄, 刘屹岷, 刘新, 等, 2005. 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
               段安民, 刘屹岷, 吴国雄, 2003. 4~6 月青藏高原热状况与盛夏东亚               的气候格局[J]. 大气科学, 29(1): 47-56.
                  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异常[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3(10):             解晋, 余晔, 刘川, 等, 2018.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
                  997-1004.                                         对 气 候 变 化 的 响 应[J]. 高 原 气 象 ,  37(1):  28-42. DOI:
               韩熠哲, 马伟强, 马耀明, 等, 2018. 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7. 00019.
                  地表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76(6): 920-           严晓强, 胡泽勇, 孙根厚, 等, 2019. 那曲高寒草地长时间地面热源
                  929. DOI: 10. 11676/qxxb2018. 050.                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J]. 高原气象, 38(2): 253-263.
               胡隐樵, 奇跃进, 1991. 组合法确定近地面层湍流通量和通用函数                   DOI: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8. 00091.
                 [J]. 气象学报, 49(1): 46-53. DOI: 10. 1007/BF02919618.  阳坤, 郭晓峰, 武炳义, 2010.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近期变化
               李国平, 赵邦杰, 卢敬华, 2002. 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J].               趋势[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0(7): 923-932. DOI: 10.
                  气象学报, 60(1): 60-67. DOI: 10. 3321/j. issn: 0577-6619.    1360/zd2010-40-7-923.
                  2002. 01. 007.                                 叶丹, 张述文, 王飞洋, 等, 2017. 基于陆面模式 Noah-MP 的不同
               李茂善, 阴蜀城, 刘啸然, 等, 2019. 近 10 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湍              参数化方案在半干旱区的适用性[J]. 大气科学, 41(1): 189-
                  流通量变化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38(6): 15-23. DOI:           201. DOI: 10. 3878/j. issn. 1006-9895. 1604. 15226.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18.  00145.     叶笃正, 高由禧, 1979. 青藏高原气象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马伟强, 马耀明, 李茂善, 等, 2007. 藏北高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区地表               1-278.
                  能量季节变化特征对比分析[J]. 太阳能学报, 28(8): 922-928.        张超, 田荣湘, 茆慧玲, 等, 2018.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地表感热通
               马耀明, 姚檀栋, 王介民, 等, 2006. 青藏高原复杂地表能量通量研                量的时空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4(2): 127-136.
                  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1: 1215-1223. DOI: 10. 3321/j. issn:   DOI: 10. 12006/j. issn. 1673-1719. 2017.
                  1001-8166. 2006. 12. 002.                      赵平, 陈隆勋, 2001. 35 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
               马耀明, 胡泽勇, 王宾宾, 等, 2021. 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                国降水的关系[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1(4): 327-332.
                  过程研究进展和回顾[J]. 高原气象, 40(6): 1241-1262. DOI:     郑汇璇, 胡泽勇, 孙根厚, 等, 2019. 那曲高寒草地总体输送系数及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zk006.         地面热源特征[J]. 高原气象, 38(3): 497-506. DOI: 10. 7522/
               王慧, 张璐, 石兴东, 等, 2022.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                j. issn. 1000-0534. 2019. 00024.
                  特 征 的 季 节 差 异[J]. 大 气 科 学 ,  46(1):  133-150. DOI:   钟珊珊, 何金海, 管兆勇, 等, 2009. 1961-2001 年青藏高原大气热
                  10. 3878/j. issn. 1006-9895. 2105. 21026.         源的气候特征[J]. 气象学报, 67(3) 407-416. DOI: 10. 11676/
               王介民, 王维真, 刘绍民, 2007. 近地层能量平衡闭合问题-综述及                 qxxb2009. 040.
                  个例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7: 705-713.                   仲雷, 马耀明, 马伟强, 等, 2011. 西藏中部“一江两河”地区地表通
               王美蓉, 郭栋, 钟姗姗, 2019. 多源资料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计算                  量的卫星遥感估算[J]. 冰川冻土, 33(2): 309-317.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