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34
高 原 气 象 42 卷
30
图7 青藏高原春季、 夏季、 秋季和冬季的2000 -2018年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变化
Fig. 7 Changes in seasonal mean SH flux on the QXP for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during 2000 -2018
图8 青藏高原2000 -2018年平均地表潜热通量及其标准偏差(单位: W·m )
-2
Fig. 8 Simulated (a)annual mean LH flux and (b) the STD on the QXP during 2000 -2018. Unit: W·m -2
从 2000-2018 年的地表潜热通量的标准偏差
[图 8(b)]可以看出, 年际变率整体上较小, 中、 西
部地区也不大。对比图 4(b)可以看出, 高原地表潜
热通量年际变率要低于感热通量的变率。
图 9给出了 2000 -2018年高原地表潜热通量变
化趋势。从图 9 中可以看出, 高原地表潜热通量较
大区域为弱的增加, 不少地区呈减弱趋势。图 10
显示了高原西部、 中部、 东部和整体的地表潜热通
量变化趋势。在高原的中部区域, 潜热通量呈减弱
图9 青藏高原2000 -2018年平均地表潜热通量
趋势, 在高原西部和东部, 潜热通量都有弱的增加
-2
-1
变化趋势(单位: W·m ·a )
趋势。高原整体的潜热通量呈弱的增加趋势, 每年
Fig. 9 Trends in the simulated LH flux on the
增加约 0. 04 W·m 。需要注意的是, 在 2000 -2003
-2
-2
QXP during 2000 -2018. Unit: W·m ·a -1
年, 潜热通量是增加的, 2003 年之后有减弱, 特别
是在2009年和2015年。 和 Han et al(2017)利用 SEB模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
21 世纪初, 高原潜热通量呈弱的增加趋势, 这 的。在那曲高寒草甸, 和郑汇璇等(2019)的研究结